说到讲故事,恐怕没有人比做新闻和媒体的更在行。而说到新闻,也没有人不知道白岩松。最近读了他的《白说》,其中一篇文章让我很受启发-《学会讲一个好故事》。
开篇他讲了一个故事,关于写新闻导语的金科玉律-“五个W”,缺一不可。这种写作模式在二三十年前的中国很正常,但那时候国外的新闻导语却已经悄悄发生了变化,不再强调“五个W”,而是把重点放到了四件事情上:主人公、故事、戏剧化和悬念,这些要素就成了现在讲故事的新模式。
虽然是新闻导语写作方法,但我觉得文章写作都是相通的。尤其是自媒体火起来后,很多人都开始写东西,如何在文章里突出这四个要素,迅速吸引读者眼球,就成了码字人的主要目的。
现在,这种写作模式更多地体现在公众号文章的标题里。放眼望去,标题越来越长,越来越突出故事(如“这部电影告诉你,为什么世界需要又美又酷的你”)、悬念(如“女人的春药到底是什么?”)、冲突(如“收到了男朋友的情人节礼物,我只想和她分手”)等,还有些人甚至不惜变成标题党,可见这些要素的重要性。
抛开文章的标题不谈,讲好一个故事需要考虑哪些方面呢?
1. 人和人性的故事
新闻的核心是人,先有对人的关注,才有对新闻的关注。我们要用个体的人,去化解宏大命题。
回想曾经给自己留下很深印象的故事,无一例外都是用这种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切入的方式,让我这个读者产生共鸣。
新闻报道如此,写作如此,自媒体、公众号更应如此。空讲一件事儿或者一个道理是很难的,粉丝不爱听不说,就算硬着头皮看下去,也会因为没有亲近感而无法产生共鸣。而用讲故事的方式开始,通过自己,或身边的朋友的好故事来传达自己的观点,往往会事半功倍,使个人观点获得认同和传播。
2. 悬念:与“当下”距离最近的问题
新闻人和受众之间的关系,很大程度上是由你的故事精彩与否决定的。对于新闻人,讲好一个故事的重要手段,就是寻找跟“今天”最有关联的话题。
一有热点新闻时,我手机里的媒体类APP、各种公号等都会不约而同地刷屏,蹭热点、博点击率。
但如果你认为蹭个热点就是找到了“当下”,那你的故事基本也没什么悬念了。因为白岩松在书中说的“当下”并不单指热点新闻,更重要的是“当下”最新的新闻性。
当别人都在平铺直叙地讲这个热点的时候,你能否另辟蹊径,从独特的角度设置悬念,来表达你的观点?如果不能,别人凭什么耗费时间读一篇白开水似的文章?
3. 逻辑:站在受众的角度思考
“平行逻辑”正在取代“线性逻辑”,快速成长。要讲好新闻故事,第一个准则,就是站在受众的角度去思考,而不是反过来,站在自己的角度。
现在很多人写公号文章,都喜欢划重点,把重要的观点或加粗,或变字体、变颜色,总之,无论读者有时间细细地读,还是拇指迅速地滑动,都不影响他们了解这篇文章的大体意思。
现在生活节奏这么快,读者的注意力区间缩短,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如果你的文章很长,没有小标题和重点,阅读体验不够好的话,读者很可能就放弃了。
4. 细节:直指人心的力量
新闻人应该养成这样一种习惯:无论做什么样的选题,首先考虑任务,其次寻找细节。
细节是最打动人心的。
还以柴静的《穹顶之下》为例,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她和女儿的故事,然后通过女儿的视角,引出此片的主题。让我印象最深,也最感动的一句话便是:“这是我和雾霾的私人恩怨。”
正是有了这些细节,才让她的故事有了血肉,带了情感,变得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5. 节奏:讲故事的技术核心
节奏就是“合理布局”,如何将你所拥有的素材合理分配,让故事讲得更精彩。
布局指的是什么?是文章的分段?长短句的交叉使用?还是内容的轻重缓急?或许这些都包括。
关于节奏,白岩松在书中说,没办法告诉我们究竟怎样是对的,怎样是好的。但很多事情都是长期训练的结果。
我自己更没有发言权。记得高中时候写作文,老师就说我写得太啰嗦。要写一件事,先铺垫两件事,总想面面俱到,什么都想要,结果就是观点不明确,又臭又长。
就像白岩松说的:“长篇大论是相对容易的,‘收不住’反倒是能力不足的表现。”所以,要想把握好节奏,只有不断训练,才能做好。
6. 最后
柏拉图说,“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
故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过去的时代如此,各行各业如此,互联网和自媒体时代更是如此。
学会讲故事,是一个技术活。好故事的五个要素,需要我们有意识地长期训练。就如白岩松在本章结尾时所说,“这些毋庸置疑的规律,应该成为你们一生的习惯。”
我相信,只要有了意识,并开始努力,一切就还来得及。
PS:内容引用自白岩松《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