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一些看似平凡的小事。譬如说,我们有时走在大街上,会经常看到某个角落里或某家店铺旁,立个鞋摊或靠辆推车,专为群众做些补鞋、配钥匙等修配服务工作。一般人对这些习以为常的生活小事,恐怕都会漫不经心、视若无睹;然而对于一个独具慧眼的作家来说,那就难逃视网了。它经过作家的提炼加工,会成为一篇清新隽永、生动感人的艺术作品。著名作家端木蕻良的《老鞋匠》(发表于1982年4月27日人民日报第八版)就是这样一篇优秀散文。
请看下面:“在一个墙角上有个鞋摊儿,一位老头儿坐在‘马扎儿’上,在为过往的行人和附近住户们修补鞋子”。老头的摊上摆着一些不起眼的东西,小钉子、碎皮子、前后掌、鞋油、胶水等等;老头儿使用的工具也是挺平常的,切刀、锥子、剪子、锤子和磨石;老头儿也是个普通的老头,“摊子上没有字号,也没有人知道老鞋匠的名字。来修补鞋子的人只是顺口叫他一声老师傅罢了。”这是多么的普通啊!然而也就是这样的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头儿,却无冬历夏、整天不闲地为各行各业的人修补鞋子。不论什么样的鞋子经过老头儿的妙手一修,保管合脚称心,穿着轻快。而且正象老头儿托人写好贴在墙上的字条中的那样:“快修,当时可取”。
读着这篇散文,使我们感到它是那样的亲切,那样的逼真,就象我们刚刚亲身经历过的一样。这篇作品写得细腻生动,朴实感人。它没有闲言,没有冗语,甚至连老头儿是什么模样也没有描述。但是也正因如此才显出修鞋人的平凡普通,从而突显出作品主题。它正是通过为过往行人和附近住户修补鞋子,这样极普通事情的描写,表现出一个普通修鞋人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在默默无闻地劳动中作出自己的贡献。
这篇作品主要艺术特色就是采用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对老鞋匠进行艺术刻画。例如:“墙上贴着一张纸条儿上边写着:‘快修,当时可取’不停的来人,做在小凳上,等他把鞋子修好,就好上路。有战士,有工人,也有农民,还有学生们……鞋有各式各样的更多的是塑料底的。有的人因为鞋跟磨偏了,有的人鞋子开线了,有的鞋帮裂口子了,有的人因为鞋跟掉了,还有那爱惜新鞋的没穿就拿来打掌了……人们把刚修好的鞋子,重新穿在脚上,站起身来,抖擞精神,觉得比以前轻快多了。有的人,接过鞋匠手里的鞋子穿上,在地上轻轻跺了两下,既合脚,又称心付了款,说了声谢谢,便踏步走在路上了。”读着这些文字,我们仿佛看到了小鞋摊上的繁忙景象:那一个又一个不同身份的来人,那等待急修的各式各样的鞋子;甚至人们那由于穿上修好的鞋子而露出的愉快神情,还有老鞋匠那不厌其烦,热情待人的面容,也宛然历历在目地出现了。这一段令人眼花缭乱的描述,是多么的细腻逼真。它不仅写出了这个小鞋摊与各行各业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而且反映出修鞋人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它不但表现了老头儿娴熟的修鞋技能,而且深刻地刻画出老鞋匠为了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争分夺秒地工作劳动和一丝不苟的献身精神。
意境的优美是这篇作品的又一特色。老人的背后,是一家店铺小货仓的窗户,窗户上摆满了花盆,“花盆里面的花长得十分茂实,可说不上有什么名贵的”。因为是小货仓,两扇窗子几乎终年都不打开,所以这几盆花都伸长脖子,够着,够着地争取阳光。因此无冬历夏地开着……它就自然成了老鞋匠的背景,因此,老头儿也是无冬历夏地在修补鞋子……”。
好一个背景!这里借花喻人,有力地衬托出老鞋匠质朴、茂实充满了青春般的活力。他正象身背后的几盆花,无冬历夏地开放一样,也在不辞劳苦、不知疲倦、忘我般地劳动着。真是溶情于景、情景相生。
“我重新看了这鞋匠一眼,又向玻璃窗子里面不谢的花儿看了一眼,感到他不止是个修鞋的人,他倒是一个为人们修补了流去时间漏洞的人。”
这一段抒情性的议论,是作品的结尾部分,可以说是全篇的画龙点睛之笔。它让我们领悟到,老鞋匠不止是个普通的修鞋人,他是在争分夺秒地为加速社会主义“四化”建设而修补流去的时间漏洞。他正象玻璃窗子里面不谢的花儿一样,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着青春般的使不完的力量。作品通过这一段精妙之笔,就把老鞋匠修补鞋子这样一件普通日常小事,升华到一个崭新的思想境界,从而有力地深化了作品主题,读来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
这是一篇清新隽永,细腻感人的优秀散文。但愿我们能有更多的作家,写出更多的平凡中见伟大的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老鞋匠”。
1982年5月初稿。2005年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