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历史主题,从文景之治以来,汉朝的历史主题就是休养生息,并通过长期积累增强国力。经过两代皇帝的不懈努力,到了汉武帝刘彻当家的时候,汉朝已经经济繁荣、国库充裕了,不过汉武帝实在厌倦了这种继续父辈政策、毫无新意的皇帝生活,他需要令人信服的光荣事迹来证明自己是一位超越父辈的杰出皇帝,于是刘彻决定给经常冒犯大汉帝国的匈奴一点颜色看看。
最初汉武帝刘彻打算学习借鉴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李牧的战略战术,也打算设下埋伏,给匈奴来一个诱敌深入、大破单于。于是在元光二年,也就是汉武帝刘彻登上帝位的第八年,汉武帝刘彻亲自导演了一次大规模伏击,伏击地点选在马邑。但是非常遗憾,汉武帝刘彻布置诱饵的水平太幼稚,即使是照搬李牧也学得不像。
匈奴突破长城要塞后根本没有遇到汉朝的一兵一卒,行军异常顺利,与此同时,那漫山遍野的牛羊居然无人看管,这种现象引起了单于的怀疑。即便是当初四面受敌的赵国在对匈奴实施诱敌深入的时候还至少派出部队抵挡了一下,并留下了几千人的俘虏,而此时的汉帝国太平繁荣、国力强盛,这样一个庞大帝国的国防松懈到如此地步让人难以置信。
那些无人看管的牛羊更是可疑,李牧诱敌的时候虽然也是牛羊漫山遍野,可是毕竟还有很多男女牛仔在放牧,现在到了汉朝诱敌深入连牛仔都省了,这种人本精神实在有些超前,让匈奴人无法相信这是真的。后来匈奴俘虏了一个在当地驻扎的雁门尉史。这个边境的基层军官为了保住自己的命就救了匈奴人的命,他把汉武帝的计划全盘托出:马邑就是一个圈套,正等着单于上钩呢。就这样汉武帝精心设计的汉朝版伏击匈奴单于的战役功亏一篑,单于大军在马邑的埋伏圈外踩了急刹车,掉头迅速撤出了长城。
汉武帝刘彻学李牧学得走样,失败也在情理之中,但是这次失败却给了汉武帝一个全新的启发,既然不能把匈奴请进来,为什么我们不能走出去?事实上,在汉武帝以前,无论是战国时期的魏、秦、赵、燕等与匈奴接壤的国家,还是统一后的秦帝国,对付匈奴的骚扰侵犯都采取依托长城防守的战略。前辈的君王名将们可能也想过出塞远征,不过这种走出去的战法需要大量的骑兵和强大的补给能力,大量的骑兵和强大的补给就需要配备大量的战马和发达的物流供应链,然而大量的战马和发达的物流供应链则意味着惊人的战争预算。
所以说,前辈君王名将们对付匈奴的战略实际上也是符合国情的现实选择,况且李牧在这种战略之下稍做创新也创造了大破单于、斩虏十万的辉煌战绩。不过到了汉武帝刘彻这里,经过文景之治的积累,汉帝国的国情已经不同于前朝,有钱就可以养马,养马就可以远征,所以在马邑遭到挫折的汉武帝刘彻决定实践一下自己的走出去战略。(点评:经济基础决定战略选择,没有文景时代的韬光养晦、休养生息,就没有所谓的汉武雄风。有钱才能任性。)
于是,元光五年,汉武帝刘彻决定派军队出去远征,以验证自己的走出去战略的可行性。在那一年,汉武帝派出了四路远征军,其中卫青担任车骑将军,从上谷出发;太仆公孙贺担任轻车将军,从云中出发;太中大夫公孙敖为骑将军,从代郡出发;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从雁门出发。四路将军各率领一万骑兵,从四个不同的方向同时出兵讨伐匈奴。在这次四路大军远征的战役当中卫青创造了一个辉煌的战绩,他迂回到了匈奴的圣地茏城,斩杀、俘虏了几百名匈奴,虽然斩杀俘虏的人数并不多,但是因为卫青是在茏城取得的胜利,所以这个胜利就不同凡响了。
根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每年五月都要在茏城举行一次最隆重的宗教活动,“五月,大会茏城,祭其先、天地、鬼神”。因为茏城是匈奴每年祭祀祖先、天地和神鬼的宗教圣地,因此对于匈奴来说,这里具有特殊的精神象征。现在卫青不仅成功地实践了汉武帝的走出去战略,而且还马踏匈奴的圣地茏城,以实际行动威慑了嚣张的匈奴,这让汉武帝刘彻非常欣慰,从此以后,对这位能干的小舅子更加青睐。(点评:首次亮相,一战成名。)而在这次四路远征当中,与卫青同时出征的另外三位将军都战绩不佳:李广遭到了优势匈奴军团的包围,队伍被打散,李广自己也当了俘虏,后来他夺了一匹匈奴的战马逃了回来。公孙敖的部队也遇到了匈奴的主力,他的队伍损失了七千人,也是惨败而归。李广和公孙敖论罪当斩,花钱买命才被赎为庶人。公孙贺出去转了一圈根本没有遇到匈奴,既无功也无过。
元朔元年的春天,卫青的姐姐卫子夫给汉武帝生下了一个儿子,这就是后来被立为太子的刘据。卫子夫因为对皇家血统的延续做出了突出贡献,而被汉武帝刘彻封为皇后,至此,卫子夫正式取代了那位长公主陈阿娇,陈阿娇此时彻底被打入冷宫。这对老卫家来说,无疑又是一个巨大的利好消息,这意味着卫家的DNA从此融入了帝国的皇族,这个新贵家族注定从此进入帝国政治舞台的中心。
元朔元年的秋天,卫青再次以车骑将军的身份从雁门出击。这次他率领了三万骑兵,斩杀俘虏了数千匈奴。第二年,匈奴开始了疯狂的报复,凶悍的匈奴骑兵侵入辽西,辽西太守被杀,在渔阳俘虏劫掠了两千多人。
汉朝驻扎在渔阳的材官将军韩安国被匈奴杀得大败,损失了数千人马。为了反击匈奴,汉武帝派李息从代郡出击,车骑将军卫青率领三万骑兵从云中出击。卫青这次一直打到了高阙(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一代),平定了黄河以南的河套地区。在陇西,卫青大败匈奴主力,俘虏了数千人,并缴获了牛羊牲畜几十万头。匈奴在河套地区驻扎的白羊王和楼烦王被卫青打败后率部出逃,至此,河套地区正式纳入了汉朝的版图,汉帝国在这里建立了朔方郡(今宁夏、内蒙古的河套地区)。
为了表彰卫青对汉帝国拓展疆土的杰出贡献,汉武帝分封卫青为长平侯,获得食邑三千八百户。跟随卫青出征的校尉苏建因为军功被封为平陵侯,获得食邑一千一百户;另一位跟随卫青出征立功的校尉张次公被封为岸头侯。为了巩固汉朝对朔方郡的控制,汉武帝任命苏建负责修建朔方城,这个工程规模宏大,汉帝国为此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巨额的建设资金。根据《史记.平准书》记载:“兴十余万人筑卫朔方,转漕甚辽远,自山东咸被其劳,费数十百万巨,府库益虚。”为了建设朔方城,汉帝国征派了十余万民夫,粮食补给转运路线非常漫长,为此汉帝国原本充盈的国库逐渐出现了亏空。
汉武帝和卫青的成功远征强烈地刺激了匈奴单于,单于决定以牙还牙。第二年,匈奴突然偷袭代郡,代郡太守阵亡,匈奴在雁门一代掳掠了上千人。又过了一年,匈奴大规模入侵代郡和定襄,斩杀俘虏汉朝军民数千人。
元朔五年春天,车骑将军卫青肩负着复仇的使命再次出征。不过这次卫青不再只是某一路远征军的将军,而是一个统领集团军团作战的总司令。车骑将军卫青亲自率领三万骑兵从高阙出征,而游击将军卫尉苏建、强弯将军左内史李沮、骑将军太仆公孙贺和代理丞相李蔡都被划归到了卫青帐下统一领导,各路将军同时从朔方出征。与此同时,李息和岸头侯张次公也被任命为将军,配合卫青军团从右北平方向出击匈奴。
匈奴右贤王是这次对汉帝国战争的总指挥,不过这位匈奴的高级首长不仅生活腐化,而且非常昏聩。他当时认为,一贯不擅长骑兵作战的汉朝军队距离自己还很遥远,短时间内根本对自己构不成威胁。所以当卫青率领精锐骑兵悄悄地逼近右贤王大军时,这位匈奴的高官正在喝酒而且逐渐喝高。
后来当卫青的骑兵包围了右贤王大营并发动攻击的时候,右贤王正在睡觉。听到帐外喊杀震天,右贤王反应非常迅速,只见还没来得及穿衣的右贤王抱着体重一百斤的美女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进了马棚,然后爬上了一匹骏马,拍马狂奔而去,留下身后一片混乱的大营。由于右贤王仓皇出逃,只有几百精锐骑兵跟随右贤王和他的美女突围而去,其他的大股部队在卫青的突然袭击之下都作鸟兽散。
卫青手下的轻骑校尉郭成继续领兵追击,向着右贤王逃窜的方向追击了几百里,虽然没有抓住裸奔的右贤王,却俘虏了右贤王的副王十余人,部族男女一万五千余人,牛羊牲畜几百万头。汉军的远征在卫青的统帅下大获全胜,收兵撤退。
卫青这次的成功使得汉帝国对匈奴的战争再次上了一个台阶。作为地位仅次于单于和左贤王的匈奴帝国第三号首长,右贤王位高权重,在匈奴草原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卫青的胜利不仅证明了汉朝骑兵已经具备了不逊于匈奴的长途奔袭能力,而且还证明了匈奴帝国也存在腐败无能的高层领导,这极大地鼓舞了汉武帝跟匈奴死磕到底的决心。
当卫青大军回到边境的长城要塞时,汉武帝派出使者向卫青授予了大将军印,并当众宣布从此汉帝国的各路军队统一归大将军卫青指挥。为了奖励卫青这次大破右贤王的功绩,汉武帝加封了六千户食邑给卫青,加上上次的封赏,大将军卫青的田产多达九千八百户,相当于当时的一个县。从此以后,大将军卫青不仅在政治地位上空前高贵,而且在经济地位上也俨然成为一位大财主。不仅如此,卫青的三个儿子也被兴奋过度的汉武帝刘彻封了侯,其中老大卫伉被封为宜春侯,老二卫不疑被封为阴安侯,老三卫登被封为发干侯,而此时卫家的三位公子不仅尚未成年,而且尚在襁褓之中。
这样的封赏太超常了,这让一贯坚持原则的卫青很不适应,他坚决地推辞给儿子的封赏,卫青说:“臣幸得待罪行间,赖陛下神灵,军大捷,皆诸校尉力战之功也,陛下幸已益封臣青。臣青子在襁褓中,未有勤劳,上幸列地封为三侯,非臣待罪行间所以劝士力战之意也。伉等三人何敢受封!”卫青鼓励士卒拼命打仗的时候,肯定向手下灌输过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和赏罚分明的价值导向。作为这次远征的第一负责人,卫青得到的封赏已经充分体现了帝国的分配原则,现在连卫青的三个还在吃奶的儿子也跟着沾光被封侯,而那些拼死奋战的将校、士卒却没有得到任何封赏。
这事有点太离谱了,这样下去队伍就不好带了,即使是大将军也不好使。但是皇上的话就是金口玉言,他让卫青的儿子当侯就必须当,不管他们是不是在吃奶。当然汉武帝刘彻也知道必须平衡一下,否则也太对不起跑龙套的群众演员和热心观众了。于是汉武帝刘彻又再次下诏,封赏跟随卫青出征立下军功的将校:护军都尉公孙敖封为合骑侯,都尉韩说封为龙额侯,骑将军公孙贺封为南窗侯,轻车将军李蔡封为乐安侯,校尉李朔封为涉轵侯,赵不虞封为随成侯,公孙戎奴封为从平侯。将军李沮、李息及校尉豆如意、中郎将绾皆封为关内侯。(点评:兴奋过头的汉武帝一手扶植起了卫青遍布军内的强大势力,这也为后来卫青失宠埋下伏笔。)
汉武帝刘彻虽然能平衡卫青的儿子和立功将校,却无法平衡匈奴的复仇欲望,就在卫青被封为大将军的同一年的秋天,匈奴骑兵突然侵入了代郡,杀死了都尉朱英。第二年,元朔六年的春天,汉武帝派出大将军卫青从定襄出发向匈奴再次发起了不厌其烦的报复,在这次出征队伍当中合骑侯公孙敖为中将军,太仆公孙贺为左将军,翕侯赵信为前将军,卫尉苏建为右将军,郎中令李广为后将军,左内史李沮为强弩将军,这次出征杀死了上千匈奴。又过了一个多月,卫青率领的大军再次从定襄出发,这次卫青大军斩首俘虏了匈奴万余人。
这次军事行动眼看就要圆满成功了,然而就在马上凯旋班师回朝的时候,苏建和赵信的部队却遭遇了一次意外的失败。出于集中兵力的考虑,卫青将卫尉苏建和翕侯赵信领导的两支部队合并成了一支联军,统一参加这次春节行动。虽然两军合并,但是苏赵联军的规模却不大,只有骑兵三千多人。倒霉的是这支三千多骑兵组成的兵团不仅远离大部队孤军突进,而且还遭遇了单于率领的匈奴主力。苏赵联军人虽然少,战斗力可是一点不差,既然突然遭遇了人数数倍于己的单于主力而且无路可逃,苏建和赵信就只有迎着单于上了。苏赵联军虽然勇气可嘉,但是毕竟以寡击众、后无援军,与单于主力激战了一昼夜以后,三千多骑兵损失大半。这时,赵信对汉帝国的忠诚发生了动摇。
赵信本来就是匈奴人,后来跳槽到了汉帝国捞了个翕侯的爵位。此刻赵信陷入绝境,如果坚持下去肯定凶多吉少。正在赵信犹豫的时候,单于派来了使者勾引赵信。单于看透了赵信的心思,既然汉帝国出了合适的价格赵信就可以跳槽,那么现在单于出的价格赵信根本无法拒绝,毕竟人只有活下去才可能享受荣华富贵。
就这样赵信带着剩下的八百多骑兵趁着夜色直奔单于大营而去,留下了苏建苦苦支撑。随着赵信的阵前倒戈,苏建彻底丧失了与单于对抗的资本,他的部队最后被全歼。尽管如此,苏建仍然创造了一个奇迹,他居然摆脱了单于大军的追杀,单人独骑逃了出去,最后找到了卫青大军。
汉帝国当时的绩效管理遵循的是结果导向而不是过程导向。虽然有很多客观原因,但是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苏建全军覆没仍然罪责难逃。可是怎样来处罚苏建却是一个难题,根据当时汉帝国的法令苏建的罪过足以斩首。但是客观地说,苏建的全军覆没并不是他个人的错误,作为全军总司令,卫青实际上也负有领导责任。杀还是不杀,卫青必须做出选择,就这样,刚当上大将军的卫青遭遇了自己职业将军生涯的第一次重大难题。
卫青召集手下商议怎样处置苏建,此时在卫青帐下效力的议郎周霸提议杀了苏建来树立大将军卫青的威信,他说:“自大将军出,未尝斩裨将,今建弃军,可斩,以明将军之威。”从司马穰苴开始,中国的古代名将都有杀人立威的传统,周霸认为苏建既然犯了死罪,正好可以借他的脑袋来给大将军卫青树立威信。
周霸的马屁拍得很响亮但是不够漂亮,让其他人看出了破绽,军正闳和长史安都不同意周霸的意见,他们说:“不然。兵法:‘小敌之坚,大敌之禽也。’今建以数千当单于数万,力战一日余,士皆不敢有二心。自归而斩之,是示后无反意也。不当斩。”苏建和单于的实力对比有目共睹,即使换了卫青在相同的情况下也未必能争取到比苏建更好的结果,难得的是深陷绝境的苏建并没有向赵信学习投降匈奴,而是拼死逃了回来,如果杀了这样的将军,以后再出现同样的情况大家可能只好学习赵信了。
卫青最后总结发言:“青幸得以肺腑待罪行间,不患无威,而霸说我以明威,甚失臣意。且使臣职虽当斩将,以臣之尊宠而不敢自擅专诛于境外,而具归天子,天子自裁之,于是以见为人臣不敢专权,不亦可乎?”要当大领导就必须学会综合和妥协,听了正反双方辩友针锋相对的意见,卫青拿定了主意,他认为自己对待下属真心诚意、出自肺腑,因此不用担心没有威信,所以周霸关于杀人立威的建议被卫青否定了。但是作为远征军团的最高长官,卫青必须对苏建做出处置,这是他的职责所在,卫青认为自己虽然得到了汉武帝的尊宠,但是不应该对涉及一个将军生死的重大问题做出判断,他建议由汉武帝刘彻对苏建进行最终裁决。
大将军卫青手下的官吏听了卫青的话才发现自己上司不仅能征善战,而且觉悟如此之高,不禁都在心里暗暗叫绝,领导就是领导,卫青又给大家上了一课。受到教育的正反双方辩友被卫青的敏锐性所折服,于是他们异口同声地表态支持。卫青下令把苏建囚禁在军营里,然后带回长安接受帝国最高首长汉武帝刘彻的最终裁决。
汉武帝刘彻赦免了苏建的死罪,把他贬为庶人,后来这位曾经孤军奋战对抗单于主力的牛人再次被起用,担任了代郡太守,最后死在任上。苏建有三个儿子,他的二儿子就是那位出使匈奴遭到扣押、后来又被匈奴流放到贝加尔湖一代牧羊的苏武。
选自《历史的个性:兵家》扶栏客著
化学工业出版社悦读名品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