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出是最好的输入
#见:最开始看到标题里的“雌雄同体”立刻联想到的是另外一句话,“高手都是雌雄同体的”。但细读下来发现好像不太一样。
老师说的意思是,要把自己的存量认知分化为两个独立个体,把自己讲给另一个自己听,使得认知变得“客观化”,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思维和认知提升,并且也提到了“写作是思想最好的方法”。以前我也知道类似的道理,但其中的原因并没有老师理解得这么深刻,比如“输出倒逼输入”,“写作是非常好的理清思路的方式”。
由此我联想到了在麦肯锡工作的日本人赤羽雄二写出了《零秒思考》一书,从而在日本企业界引起了一股“零秒思考”的浪潮。步骤大概分四步:
1.一张A4纸横放,左上角写标题。2.写4~6行,每行大概15~20个字,结束后在右下角写日期。3.不要在意逻辑、语法、字体,2分钟内完成。4.每天用15~20分钟,坚持写够10页。
这种做法不仅能理清你的思绪,实时检测和评估你的过程,还能使焦虑情绪得到释放,相当于一个动态的冥想。
认知与客观化4丨高级认知都是雌雄同体的
Daniel
就像37%的最优停止理论,算法是适用于特定领域和场景的,解决的都是特定领域和场景的问题。这就促使我们要提升自己的认知,在自己的领域找到属于自己的算法,形成属于自己的竞争力。需要自己时刻处在不断学习的状态,提升自己的认知,找到自己专属领域的算法。
#感:搭脚手架是为了盖高楼。有的人脚手架盖的比谁都好,最后却只顾着搭脚手架,而忘了盖高楼了。善用工具的同时要时刻记得,工具从一开始就不是目的。
#思:要做到认知客体化,往往需要倾听身体的声音,尤其现在的人更多的是通过头脑简单的做决定。甚至很多是别人帮我们做决定,那就不是自己在做,而是为了别人在做。总有一天会觉得疲惫不堪,而只有尊重自己内心的声音,自己思考,我觉得什么最重要,才能更好的按自己的想法去做,才能更好的成为自己的知己,并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
#行:没有所谓的先验的知识,一切都是学来的,只是学的方式不一样而已。对空间和时间,速度和光线这些的感知也是生物学来的,只不过生物体在学这些东西的时候,预先做了一定的引导,使这些过程能顺利达成。
假设这样一个人生下来后,我们把它所有的感官隔绝数年,他还会感知什么是时间和空间吗,还能知道光线和速度吗?老师之前举过一个盲人滑雪,后来眼睛治好了,可他仍是是盲人。因为它对光线的感知全是错乱的杂音,并且是再也好不了了。可见,对光的感知都是要学习的。那么,有没有一些东西是不需要学习的呢?我表示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