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朋友圈发出一个感慨——向往在北京生活。一个朋友留言说,北京除了大之外,也没什么好的。
我无意批判朋友,我理解并尊重每个人的想法。
我想说,在我没去北京生活过之前,我并不向往北京。但真的去北京生活过,就会越来越喜欢北京,越来越不想离开北京。因为北京有种种的好。
就像刘同在《你的孤独,虽败犹荣》中说的一样,游上海面,见识过了海面上的风景,就不愿再回海底了。
于我而言,北京就是海面。
仅仅以我个人有限的经历说明我为何向往在北京生活。
1.可以经常参观故宫、颐和园、国家博物馆等人文景点。
虽然外地的游客也能参观北京的人文景观,但是,我想那大都是走马观花式的匆匆一瞥。只停留在这些人文景观的外在表象上,没有深入体会和挖掘出这些人文景观代表的、蕴含的丰富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一些外地的研究人员想要去北京参观、研究,只能不远万里前来。
2.可以感受名人气息。
我看到北大的红楼和未名湖时,竟不禁流下了眼泪。想象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时期,一批优秀的大师在北大任教,一批充满爱国思想的进步青年在此学习。与那时候相比,现在的大学整体素质都在下降。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
去后海走了一圈,看到了宋庆龄故居。这位伟大的女性,是国家副主席,对关爱儿童和妇女作出伟大贡献。
在南锣鼓巷,看到了婉容故居。想象着这位末代皇后,联想起封建时期的敌后生活。
在北京,名人故居随处可见。之前在书本上看到名人事迹时,并不能产生很强烈的感觉。可真的看到名人的故居,会很自然地想到这些名人的事迹,流露出对这些名人的敬仰之情。
3.可以见到当代各界名人。
只在短短的两个月的时间里,我就赶上了崔永元讲口述史,北京电视台主持人赵普主持节目,作家张皓宸办签售会。
我记得那天赶过去看张皓宸,问工作人员,签售会的地点。没想到工作人员反问我:“张皓宸是谁?”因为那天有另外一个活动,那个工作人员是在招待参加那个活动的来宾。
她不知道张皓宸,一方面说明了张皓宸的名气还是不够大,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对这种签售会,她已经司空见惯。
在北京,她经常可以见到各界名人,与那些名人相比,张皓宸就是个小卒了。可是于我而言,能在有生之年,见到一位当代作家,是件很令我兴奋和激动的事情。
这就是来自小地方的我和生活在北京的她之间的天壤之别。
记得正好赶上录制2015年的国剧盛典。我还特别激动地赶过去,希望能见到几个明星。但由于查错了地点,我先后去了国家会议中心和北京会议中心。等我查明录制地点时,明星们早已走进会场。虽然没能见到明星,但我想常在北京生活,肯定经常能见到明星,甚至与明星成为邻居。
我喜欢听的罗永浩的单口相声有次是在保利剧院录制的,还有一次是在海淀剧场录制的。赖声川导演、胡歌演出的话剧——《如梦之梦》也是在保利剧院演出的。在网上看罗永浩时,我就特别想,有生之年也去一次保利剧院和海淀剧场。
4.提高生活品质。
说的通俗些,就是可以“装逼”。北京的一位老师,每周末都会晒她在颐和园的照片。另外一位老师,在机场候机时,很惬意地坐在一家文艺范十足的咖啡馆工作。
一位小伙伴,跑去看了一场歌舞剧。我跟着朋友一起在圣诞夜去教堂参加基督徒的活动。
这种种生活,我生活的小城市是不具备的。
这都是我十分向往的生活状态。北京可以满足我的需求。
这就是我向往北京的理由。感谢有过一次短暂的在北京生活的经历。如果没有那次经历,我不知道,原来一座城市可以带给人们这么多的东西。如果没有那次经历,我就只满足于工作日上班,假期休息的无限循环生活中。
真的见识过更好的城市,就会不满现在的状态。真的知道了北京的好,就不舍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