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原生家庭,成了一个非常火热的概念。
在心理咨询师和自媒体的口中,几乎所有问题,都可以用原生家庭来解释。
自卑?那多半是因为被原生家庭忽视,从小缺失足够的肯定和赞赏;
处理不好亲密关系?很可能是因为你缺爱,从小在一个严苛的环境中长大;
有心理障碍?让我们聊聊你的原生家庭,看看你是受到了什么样的创伤……
这个词很多时候还会跟「巨婴」放在一起:正是原生家庭的缺失和畸形,造就了各种各样「巨婴」的出现,形成了自恋、偏执、脆弱的民族性格。等等。
更有许多人,习惯于将自己的毛病和问题,归咎于原生家庭。他们最常用的词,是「摆脱」和「反抗」。比如:
- 如何才能摆脱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
- 如何才能化解原生家庭对自己的伤害?
- 如何才能跟原生家庭对抗,塑造自己的人格?
然而,原生家庭,真的能承受起这么重的指责吗?
我当然不是在否定原生家庭的影响。我在许多文章里都提到过:我们成长的环境,父母的教养方式,对我们的性格会有非常大的塑造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讲,原生家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但把一切归咎于原生家庭,其实是一种走偏了的做法。
它的本质是什么呢?逃避。
许多人把问题归咎于原生家庭,其实只不过是在逃避一个事实「变成今天这样,我没有责任」罢了。
他们并不是想解决问题,而只是想找一个发泄的出口。
这就是「原生家庭」热潮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
很多人的思维是什么样的呢?我有缺点,这些缺点是原生家庭带给我的,所以它们并不是我的一部分,而是外力强加给我的 —— 因此,我要跟它们对抗。
这样很容易落入一个陷阱:你把自己的生活,变成了一个宏大叙事。
你会构思出一场戏剧,你把克服缺点建构成一种对抗,你把自己描绘成一个悲剧英雄,每一次的尝试都是一次冲锋,每一次的挫折都是一次功败垂成……
这样做,其实只是在自我感动而已。
你把自己摆在了受害者的角度,把自主决定的权力交了出去。
真正的伤害其实来自哪里呢?
——并不是你的原生家庭所带给你的缺点,而是你心中对它们的指责和「建构方式」。
这才是问题所在。
原生家庭,无论对你影响多大,是正面还是负面,它永远都是「过去」。当你一直把「过去」放在心上时,就说明你一直被它所影响着。
这对于真正的问题,是于事无补的。
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去改变你的视角,从「过去」看到「当下」和「未来」。
更好的思维方式是什么呢?无论优点还是缺点,都是「现在的我」的一部分。既然是我的一部分,那我就要接纳它们 —— 正是它们使我成为「现在这样的我」。
而如果对「现在的我」不满足,那我一定是看到了一个更理想的目标。或许是另一个人,又或许是自己理想中的样子,那么,就想办法让自己向目标靠拢,成为像他/她一样的人。
这才是更有效的做法。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你一定会面临一个问题:如何处理跟原生家庭的关系?
我能给你的建议就是:保持独立,平等对待。
你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家庭,而不是你父母的附庸。
在保证经济独立的情况下,不妨按照「你希望你的子女如何对待你」的方式,去对待你的原生家庭。没必要过分委屈自己,也没必要抱着「还债」的心态。
处理好这段关系,是一件需要持续思考和跟进的事情,一起努力。
最后,简单提一下,心理学界目前对「原生家庭」的一些认知。
目前,心理学对原生家庭的研究,更多的是聚焦在「创伤」—— 儿童时期受到的创伤,的确会伴随一生,给自己留下阴影,这是难以避免的事情。
但除此之外,原生家庭对你人格的影响有多大?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相比之下,基因遗传、学校环境,对我们的影响可能还更大些。
李松蔚有一个观点我非常赞同:
当你意识到「病在哪儿」的时候,其实病就差不多好了。
这个观点看起来很玄,但的确如此。我在许多文章中也提到过,最难的是什么?是觉察。
最坏的情况,是你一直沉浸在某种认知中而不自知:觉得自己没用,觉得自己不够优秀,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而一旦你「觉察」了,发现存在身上的问题了,发现自己跟理想目标的差距了,其实问题就已经解决了一半。
你并不需要「走出去」,因为从来就没有什么牢笼。
<<< L先生说 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