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冯小刚导演的贺岁影片《天下无敌》,抓住春运与防贼的主题,成功塑造了“傻根”等经典人物。影片改编自赵本夫的同名小说,单从这个名字上,我们便可得知,对比现实社会,天下无贼只是一种单纯的设想或理想。天下怎能无贼呢?作为小说创作,作家完全可以去发挥想象力自由虚构,甚至营构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世界出来,但是将一个完全虚构,脱离了现实的故事,改变成电影就需要费一番周折了,因为电影是需要大量有说服力的细节的。
那么这篇情节简单、人物形象单薄、故事的发展是全凭作者主观设定的小说怎么能扩充到2个小时的电影呢?影片中,从乡下出来打工的傻根打死也不相信天下有贼,这种顽固的“傻”在当今社会实属罕见,而更为罕见的还是王薄、王丽这两个大盗为完成傻根“天下无贼”之梦所做出的自绝后路、难以置信的选择。
对比原著里,两个贼很容易的就自愿担当起守护傻根“天下无贼”之梦,电影添加了许多具有说服力的情节,这样也就使影片中两个人物形象充盈丰满起来。影片尤其着重表现了王薄的转变过程,这是影片表达的重心。
影片开场的第一场戏是两人合伙诈骗宝马车一案,在这场戏里,导演运用相对轻快明亮的影像语言,以及带有调侃性的对白,将两个人尤其是王薄得意于作贼的人生状态的精神面貌充分表达出来,接下来影片又用训斥门卫,在拜佛场地施展盗艺频频得手这些情节,让观众首先接纳了他作贼的快乐自信的一面。
为了故事合理性发展的需要,编导在改编过程中加入了原著中没有的情节,王丽怀孕,这样就为她转变的合理性有了交代,一个新的生命要诞生了,她要重新思考她的人生,为腹中的胎儿做一些好事来消减内心的罪恶,母性唤回了人性。原著中则简单的表现了她被感动而有了保护傻根的想法。正是她的这一转变,使得他们原本雌雄大盗春风得意的生活状态发生了松动甚至是倾覆的可能,可以说对比原著故事的发展有水到渠成的自然之感。
但是,“天下无贼”美梦的实现却要经由重重阻挠:黎叔带队的“贼团”,众贼群魔乱舞般地频频出没;王薄有一套借口,要让傻根在惨痛的教训中看清世界的真相,不再徘徊于“天下无贼”的痴梦中。
影片中一开始王薄与“贼团”一次次的争斗,一直是为了争夺傻根的财,用他的话说他是饿急的狼,他与群贼毫无分别。他不曾放弃过对那笔钱的想法,直到他知道了王丽这么做的真实意图。于是他开始决心要成全傻根,所以在此后无论身处何种状况,他都站在了黎叔一伙的对立面,直到最后付出生命的代价。
可贵的是,编导给了这个人物以性格的层次感,表现他选择的过程,这种选择甚至成了戏剧张力的一部分,完成了对自我灵魂的救赎。
《天下无贼》探讨的是人灵魂的一种进化,呼唤的是一种美好的东西。冯小刚延续了他的道德拷问,与《手机》不同的是,这一次的拷问更深刻,更具多元性,不同价值观的人会有不同的思索。《天下无贼》片中,傻根天真淳朴,以为“天下无贼”,代表着“人之初,性本善”,是个具有理想色彩的形象。他的善首先打动“贼妻”王丽,但“贼公”王薄却质问:“为什么让他傻到底?不让他知道生活的真相就是欺骗,欺骗就是大恶!”
在王丽的爱情及腹中小生命的感召下,王薄最终从“盗”变成“侠”。他在与贼帮的决战中,担心热水瓶掉下来砸到婴儿而中了圈套,可以说是因动了善念而失败。无论如何,贼心中偶尔萌发的善和贼心中根深蒂固的恶,在《天下无贼》中冲撞,最终让贼成了英雄。
《天下无贼》最可取的是用两个贼来呵护一个“天下无贼”的愿望和理想,是一部善良的电影。六万块钱,只是一个诱饵,而真正内在的,是傻根对天下无贼的信仰。即使是人都说天下无贼只是一个幻想,只是一个永远也无法到达的境界,那么,只要信仰还在,只要人性还在,世界就还有阳光,还有希望。
又到一年春运时,重温这部影片,内心为影片所传递出来的人性之美而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