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风雨,香樟树叶纷纷飘零,校园主道上铺满了红褐色的香樟落叶。昨天早晨,还要可怜,细雨蒙蒙,时有冻风,一边扫,一边落叶被风吹走,一边又在飘落,孩子们使出洪荒之力在打扫,却怎么也打扫不干净。
如果是秋天,还有一种天高气爽秋风扫落叶的干净利落之美,还有一种秋风秋雨落叶飘的萧瑟凄凉之美。可是春天不该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吗,树在生长新叶,花在开落,只有香樟还在落叶。
为什么香樟叶落在春天?
当我们这样发现并去思考的时候,我们对于自然的感受就会更贴近一点。那么读书,其实也是这样。
阅读,就是一种发现。
2011年的7月,首次遇见艾德勒和范多伦的《如何阅读一本书》,记得当初读时还做了一些笔记。记得这本书的阅读,多多少少在我之后的阅读中,不知不觉地在运用书中所介绍的方法和理念。再次翻出来,首先是因为,昨天省语文教研员两次引用这本书讲析阅读的方法,我感觉很陌生,毫无印象,我想我没有吃透这本书;第二,是自己在怀疑自己,读了那么多的书,往往是读了忘,读了不知沉淀,感觉自己依然欠缺阅读理解力。正如蒙田所说“初学者的无知在于未学,而学者的无知在于学后”。
译者郝明义,台湾商务印书馆工作,他讲到,一气读完后,有两种强烈的感觉:先是羞耻,再是何其有幸。如果早几十年读到此书,那会少走多少阅读的冤枉路。
重读此书,梳理书中主要内容,尤其要结合实践操作运用。
这次,我将采用本书所介绍的第三层次的阅读。即分析阅读。
《如何阅读一本书》说的是“阅读好书的艺术”,这种阅读的目的是为了对某类问题想得比以前更清楚,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理解力而读书,而非仅仅获得资讯或是消遣。
阅读艺术的前提首先必然是主动阅读。真正地阅读必须是充满主动的,努力凭借自己的头脑,耐心玩味文字,从粗浅的了解逐步到深入的理解,最终超越了原有的理解,提升自己破茧而出。
其主动阅读的核心: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要自己提出问题,并通过阅读来回答问题。四个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这本书到底谈些什么?怎么说的(论证逻辑)?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这本书和我有什么关系?尤其是最后一点,至关重要。
作者讲到阅读有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及主题阅读,基础阅读是每个人都已掌握。各层次之间层层递进。
检视略读。这一层次目的是帮助读者在很短的时间内(15分钟)大概了解,一本书是谈什么的?如何架构?包涵哪些部分?。具体的方法是:浏览一下书名和序言、目录、索引、后记、出版者介绍、各类图表等,而后随意翻翻重要章节,粗浅的看一遍,最后再简要复述,可以花五分钟绘制一个初步的导图!这样就在总体上对一本书有了概括性的认识,激活了大脑存储系统,帮助联系已有的相关知识,进而可以决定这本书是否值得读?想要从书中学到什么?难易程度?要读多久等?
分析性阅读。这是最重要的一部分,目的是帮助读者咀嚼和消化一本书。分析性阅读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了解书的内容。
要找出一本书在谈什么,对书的种类和主题进行分类;用最短的句子说出整本书在谈些什么,要用自己的理解说出来,就是用一小段话概括大意,类同于我们说的整体感知;列出全书纲要;找出作者想解决的问题。
第二阶段:明白书在讲什么。
一是要掌握书中基本概念,与作者达成共识。书中关键词、主要概念或原则的演变要清楚,理论上的不同重点的联带关系要明白,要彻底。可以通过疏理概念演变的历史(黑格尔说过,理解任何一个观念的关键不在于阅读其“定义”,而在于阅读其“历史”),或是同时阅读相互冲突的各种论点(意味着要读许多书)。
二是要从最重要的句子中抓出作者的重要主旨。即由关键词判断作者的主旨。
三是要抓出作者的论证逻辑,掌握作者论证的前提假设、理论支撑、内在逻辑、归纳演绎等(比较简单的方法是在读完书中的某一章,或甚至章中可以独立的某一节之后,要花少许时间去细想节与节、章与章、章节与全书主题之间的关系)。
四是要确定作者已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未解决。
第三阶段:评论一本书。
首先要在完成阶段二之后进行,否则不易评论。一般规则(先看在评论、理性表达不同意见、评论要有理论基础);批评观点的特别标准(作者知识不足、知识错误、不合逻辑、分析与理由是不完整的)。
主题阅读。作者认为这是最高层次的阅读,是最复杂也最为系统的阅读。这一层次阅读读者要自己从许多书中架构出一个可能哪一本书里都没提过的主题。当你想研究一个问题,找了一些的相关的书,第一步你可以对所有的书进行检视阅读,剔除一些不需要的书,而后画出其他书的简要思维导图,而后以自己研究的问题为主题,画综合思维导图,把相关书籍的观点综合到一张图上,根据自己的理解得到新的主题内容。
【无戒写作日更营一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