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知识对于孩子来说都是全新的,作者用了很多篇幅在陈述小孩子学习语言的过程,在这中间带来学习的启示。小孩子最先掌握的知识是语言——“不管母语为哪种语言,婴儿在6~8个月大的时候,都能够根据音素发声的物理区别来加以区分。但在这之后的几个月中,婴儿为了掌握母语中特有音素的区别方法(分类法),因而失去了识别母语之外的音素的能力”(就如大人会忽略纸币上的图案),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都焦虑着如何去学习更多的知识,朋友圈微博充斥着各种速成教学,我们点击报名,最后浅尝辄止。“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应当专心于当下急需提升的知识领域,排除其他,然后去深究,而不是蜻蜓点水。
我们从小是如何理解一些从未见过或者抽象的事物?通过观察和模仿大人,小孩开始了解到事物并形成认知“图示”,透过图示去理解更多的事物,并通过经验总结将“图示”中的错误臆想修正。成年之后,每个人形成自己的三观,没有了“空杯心态”,便很难去修正认知“图示”中的错误臆想。从“地心说”到“日心说”就是典型的错误图示修正过程,人眼所感知的是“太阳围绕地球转”,这样的认知经验使得将图示修正为“日心说”是非常困难的。当有人挑战自己对事物的固有看法时,既要据理力争也要虚化若谷,用他人的经验来结合自己的图示,会更完善知识体系。
如何去接受一个掌握一个新知识?模仿和向专业人士请教是快速入门的好方式,在短期的记忆中形成自己的初步图示,反复练习累计经验后,不断添加和修正自己的图示,持续的思考和练习中培养直觉。直觉实际上是大量反复练习后大脑中形成的无意识记忆,能帮助我们在已熟悉的领域内作出无意识的快速判断。人在每次动作记忆中能够处理的信息量都是有限的,无意识的后台操作越多,就越能够做到把注意力只集中在必要的事情上。通过直觉加速判断、快速学习,然后通过深入思考来对知识进行修正,这样才能构建起精密的知识体系。
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需要直觉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结合。在复盘中进行图示的调节,批判性地修正自己学习和练习中的每一步,进而排除常识性臆想,修正认知模型。
关于“天才”,在数理化、体育、音乐等各种领域,都存在年少有为的知名人士,大量的研究倾向于他们是符合“一万小时理论”,而不是“天赋异禀”。天生是某个领域的专家几乎是不存在的,只存在年少时就表现出对某一领域极感兴趣,舍弃了同龄人的玩乐时间,专心于自己的学习,并且在获得他们认可时,产生更多深究该领域的渴望,从而形成良性的正向反馈。
沉下心,如孩童般观察和接纳周围的事物,焦虑并无助于获取新的认知和学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