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期致良知线上格物班2班学习第23天
时间:2023年2月14日
姓名:谭娴
地区:湖南娄底
志愿:去私欲,存天理,致良知;自觉自醒,修心修性,成己达人
|当|下|即|未|来|
【自省利他致良知】
今日功课
1、读原文√:2分
2、准时交功课√:2分
3、日行一善√:2分
4、每日自省√:2分
(1)不抱怨,不说谎
(2)时刻保持恩悲敬
5、读书践行心得√:2分
良知莹彻,至诚则明
美好的一天雨阳明心学相伴相行。今天周二,继续听原文、读原文、听导读,悟良知。
今天是进入格物班的第23天,继续学习《答欧阳崇一书》。《论语·子罕》有说:“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是孔子的自我要求和修养境界。欧阳崇一向阳明先生请教“不逆不臆,而常先觉,其惟良知莹彻乎”的问题,其实不是一个问题,应该是一种探讨。崇一说““人情机诈百出,御之以不疑,往往为所欺”,但“觉则自入于逆、臆”。而逆诈即诈。臆不信,即不信。被人欺,又不能先知先觉。那么,不逆不臆,而常先觉,就只有“良知莹彻”了。 先生说“不逆、不臆”而被人欺诈还是好的,但还是不如能够 “致良知”,也就是说崇一所说的“良知莹彻”,就自然能先知先觉了。因为良知是心之本体,是天理,亘万古、塞宇宙而无不同。 先生进一步分析为什么不逆不臆还是被欺诈的原因,是因为“虽不逆人,而或未能无自欺也。虽不臆人,而或未能果自信也”。什么意思呢?我们不去五段觉得对方是欺诈,不去凭空想象对方不相信,那我们能对自己至诚至信吗?如果我们能至诚至信,那一切就自然明了;如果不能对自己至诚至信,不去回到自己的心之本体,不去回到天理良知,那就会被迷惑,做违心的事情。所以,至诚则明,自信则明,这才是清澈的良知,光明的良知。
这让我想到了现在社会上诈骗事件屡发不止,很多人被骗得家财散尽,流离失所,令人心痛。想想为什么会被骗呢?是不是想要得便宜?是不是想不劳而获?是不是被人家几句花言巧语就沦陷了?那么,想得便宜是清澈良知吗?是我们的心之本体吗?是天理吗?想不劳而获是清澈光明的良知吗?是我们的心之本体吗?是天理吗?被花言巧语给沦陷了,那对自己是不是至诚至信呢?是不是向内求呢?是不是我们的良知之心呢?想想真是让人发麻!!所以,任何时候,都要记得,致得良知,对人对己,至诚至信,凡事问问自己的心之本体。
感恩先生的智慧指引!!感恩博仁老师的无私奉献!!感恩志愿者们的幸福付出!感恩家人们的砥砺夹持!!
今日总得分10分√
理上明、事上磨、境上炼
去私欲、存天理、致良知
明理、立志、践行、印证
做圣贤文化实践的榜样,为社会做出实质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