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和同事陪一位行业专家在公司下属几个厂培训各厂的企业文化内训师。是例行工作了,却也是工作这么多年来第一次这么完整地走完各厂,感觉很新奇。一路奔波,听着他的课,同一个主题,不同的时间地点,用不同的方式讲,我像海绵一样吸收着他在企业管理、心理学和行为学方面的见解,对身处的行业和企业有了更深的了解。
那时,昆明到昭通段的新高速已经通车,让以往要走7、8个小时的路程缩短为5小时。当时已经入秋,昭通海拔更高,比玉溪冷大概4度,5小时的路程,乘车的无聊让我们几个人聊了很多,跟这位专家似乎也成为了朋友了。
18年前,32岁的他做出了人生最大的两个决定,辞职和离婚,离开省级政府部门“安稳得像死掉一样”的工作,离开让他感到无望的婚姻,18年后的今天,成为据说“接近于理想状态”的他。
“这样的状态是什么样的?你用一个词形容。”我问他。
“自由。没有什么是不得不去做的。除非我自己想做。”
“是不是需要有很多钱才会达到这个状态?”
“跟钱没有多少关系。跟选择有关系。你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有钱有有钱的活法,没钱有没钱的活法。”
“当你遇上你那些在体制内混成高官的当年的同事,有没有失落?”
“我如果没有离开,以当时的状态,现在应当是坐牢了。”
“为什么?”
“那时没想明白怎么活。拼命用外在的东西证明自己,胆子也大,跟着领导捞,他出事,我肯定也躲不了。”
“没出事的同事不是有的成为高官了吗?像你说的,当年拎着礼物替他的领导来跟你拜年的,现在成了厅长了,你羡慕吗?”
“我太了解那个体制,不羡慕。各有各的活法。”
已经半百年纪的他,跟各行各业的人打交道,碰上各种“聪明人”。“以我的经验来回答他们的问题,也通过观察他们的生活方式来回答我自己的问题。”
经过这些年,他对于物质的要求已经降到很低。穿棉布衣服,吃素,每晚9:30睡觉,5点起床,基本不吃晚饭。曾经买过不少房子,现正在一处一处的处理。“我可以请你们吃饭,我刚刚卖了一个房子。”
“你的这些钱怎么用?”
“没什么用。钱只是安全感的一部分。有点钱,不一定要花掉,安心做喜欢的事。”
他没有孩子。一年有200多天在各地讲学访问。在北京的时候,每星期去看一次老父,亲手给父亲煮一碗他最爱吃的鸡蛋青菜面。
最近在云南访问著名的禇,正在做一个关于禇的策划。跟我们说起禇来,感慨万分。
“75岁进山开荒种橙子,今年88岁,他还在计划下一个五年要做什么。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可以像他那样看待人生。”
他在他的课上用几句话归结禇的精神:1、人活着,要做事;2、发大愿,断烦恼;3、不恋过往,不惧未来。
最后这一句打动了我。
对于我们和公司,他说,“不管努不努力,你们已渡过了这个行业最好的10年,以后未必还有这么好运气。”
“多想一想,离开了这个地方这个单位,你是谁?18年前,我就是用这个问题把自己逼成今天这样子的。”
回昆明的路上,他坐在车子前排,突然回过头来说我,“我为你感到可惜。你现在都没有打开你自己。你没有你想像的那么了解你自己。”
像大夫开方子那样,下车前他说,“即使这样,你现在已不需要改变太多,从今天起,业余时间坚持去做三件事情,一个是写字。写小楷,一个是吃素。每天至少有一顿是全素的,再一个,每年都花时间好好地体验一些新事物,不要被身边的环境所限制。试一年看看,你会变成什么样。别问我为什么。去做就可以了。”
这些对话已经过去半年多了,回想起来仍然很有感触。我明白,我之所以一直呆在现在的公司,做着现在这个职业,是因为我总可以遇上一些有趣的人。他们因一个偶然的原因走近我,告诉我一些神奇的经历和想法,让我感到生活这么有趣,像个杂耍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