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遇见她是在一次开往洛阳的特快短途列车上。火车延误了一个小时才抵达始发站。我拿着车票找座号,那节车厢空荡荡的。对,找到了。对面坐着一位色斑重重,头发散乱的奶奶。我把背包顺手放在座位边,我们简单对视,但没说话。
她的眼神一直盯着窗外的物体。慢慢,她用浓重的方言搭腔问我:“你去哪里啊?”。
我说去洛阳参加一个活动。“哦,我也到洛阳下车,从新郑坐的火车。”她回答。
在疾驰的列车上,我们交谈逐渐增多。聊天中我得知她的儿子定居在洛阳,平时工作忙,少有回家,只能她常来看看。
在交流中她一直把儿子挂在嘴边,嘴角不时扬起骄傲的笑容。我想他一定混得不差。我也渐渐知道她已六十多岁了,从农村来城市看儿子, 仅从她满布的皱纹、斑白的头发和粗糙的双手也可看出一二。
我在她的语气和眼神中,明显地感受到爱子心切以及对于母子相见的期盼。列车穿过田野,破旧的工厂,居民楼。她静静地盯着外面,仿佛进入了一个新世界。也许时过境迁,所有早已是沧海桑田。
列车快到站了。看到她带了一个老式拉杆箱,还有已经起皮烂掉的皮质手提包,塞得满满当当。我大致能猜得到,里面一定带的有儿子爱吃的食物,也许他已经好久没尝过了吧。
我主动帮她把拉箱放到站台。那一刻,我感觉她是真的老了,瘦削的身体,岁月带给她的沧桑,再不会是如我一样的青年。年轻的儿子可以网上买票让母亲远途而来,却不能体验其中的艰辛。
和对儿子的牵挂相比,一百多公里的路程难以相提并论。因有亲情,无论多远的距离终会抵达。只是往返的折腾对于年迈的老人,多是难以消受的。
她多想一直陪在儿子身边,多看看他。她不会因为拥有多少钱而快乐,因为她更惧怕的是孤独和分离。从她之前的眼神和动作中,也透露着当下子女对亲人的忽视,孤寡老人的社会状况。
那时我心里只愿他儿子能常回家看看。老人家能多些由衷的笑容,而不只有因为儿子的成就带来的自豪。不要等到失去,他才领悟爱的真谛。那时,留给他的,也许只剩下母亲的遗言了。
02
上了大学,虽然离家很近,但平时也不怎么回去。但每次回家,就感觉很正式,隆重。我会提前打电话给老妈说,大概几点到家。她总会提前很久站在路口等我下车。也许班车会晚点,但她一直盯着, 带着满心的期待感,盼着我到家。
我总感到深深的愧疚。看他们渐渐苍老的鬓发、爬满皱纹的脸颊,内心有种恐慌。隐隐也确之凿凿,他们在一天天的变老。
心里反复质问自己,我为什么还没有长大?为什么还没有足够的独立?多想给他们强壮的臂膀,保护他们,成为他们心里的大人物,将角色和剧情反转。
从小学到大学,我一直没有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我多么想逃脱,去独立自由地成长,不再是时时刻刻让他们担心的孩子。
我依然清楚地记得那些场景。高中时父亲在雨中等我放学,早早就守在校门口等候,紧紧盯着出口,生怕遗漏了些什么。那时候我觉得爸爸就是我的大英雄,护佑我的保护神。我也无所畏惧,更是自由自在。
可是,岁月总是残酷无情的。我知道这些年他们都经历了什么,我知道他们心里的苦水很多,人到中年,压力更大。
他们都是普通工厂里的工人,是地道的农民,艰难而又平凡地生活着。这些年,栉风沐雨,几乎常年无休息地工作。他们原本可以给自己放松的,但又被迫地别无选择。
我也清楚母亲近些年的焦虑,憔悴了许多。步入中年,体力和脑力早已不如年轻时那样健硕和敏捷,经常有疾病的折磨。但母亲没有一丝懈怠,反而更加努力地工作,几乎不在家里偷闲,夜里在工厂里加班加点,只为了多拿一份工资。
父母希望我们长大,组建自己的家庭,开始全新的生活。离开和放手,也是给予我们的成长。更期盼我们能成为他们眼中可以提起的“别人家的孩子”,可以圆了更多还未实现的梦想。
我每次都想在家多待一会儿,哪怕多一分一秒也觉得弥足珍贵。和家人相聚,一起说说话,一块儿吃顿饭。所有发生的美好的事情或者正在经历的,下一刻已变成美好的回忆了。只是所有的事情不可能有相同的体验,正如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总希望时间定格在那一瞬间,像相机一样,咔嚓一声,把最美的样子无声的永远记录在照片里,感动常在。
随着阅历的增加,恍惚明白很多道理。曾经在父母面前展现出倔强叛逆的模样,现在已感觉可笑,甚至觉得幼稚。
但我们已不再是少年,他们也在渐渐变老。一切都是预料之中,更是命中注定。我害怕自己努力的程度赶不上他们变老的速度,所以选择尽早去奋斗。
孝敬父母当趁早。不一定非要等到大富大贵后的物质回报,父母最缺失的,恰恰是子女带给他们的精神上的丰盈。
一切皆流,无物永驻。人总是失去才懂得珍惜。当真正经历了生死离别,你会发现任何事情都是悄然消逝。珍惜你身边的人,亲人更是如此。
03
朗读者最新一期的主题是:告别。著名儿童作家曹文轩讲起自己各种分别的经历,其中最让他无法接受的是,诀别。人世和天堂的告别,人与人的生死离别。
在成为世界华人中唯一获得国际“安徒生奖”的中国作家后,他让家人在父亲的墓前,说儿子已经做到了,告诉他一声。
交谈期间他含泪哽噎,那种伤感之情,无以寄托,愿以成就来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
当我们还年轻,他们已老去。佝偻的身躯,花白的头发,迟钝的大脑,感觉与我们之前想象中的样子差别太大,但又有谁能逃脱的了自然法则呢?
是必然,但不是束缚。生老病死是人生常态。尽早带给他们温暖和无微不至的关怀,让他们颐养天年,而不是老无所依。
百善孝为先。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世间很多事可以等,唯有尽孝道不能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行孝还需当下,感恩应存心间。
不要让遗恨弥漫在失去之后。我们应该尽所有的孝心,让做的永远比说的多,精神上的关怀比物质的给予多得多......
对,那一天终将到来,只是早晚而已。请记得最后,一定要‘好好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