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背后,是极度的压抑
文/曹吉芳
今年的双十一,搜狐财经爆料:37岁的刘成,拥有一个小康之家。然而,妻子网购成瘾,两年时间网购和网贷的花销,共计140万元。催债电话导致刘成的工作和生活无法正常下去,无奈之下,刘成准备卖房还债。
140万的巨款都花到哪里去了?刘成粗略算了一下:牛仔裤有300条,各款鞋子200多双,秋冬款大衣50多件,名牌包包40多个,至于体恤外套更是不计其数,很多衣服连标签都还没有撕。据刘成说,由于老婆的工作单位有制服,根本没机会穿牛仔裤。秋冬款的大衣也不适合厦门的天气,那些包包也没见她用过。
刘成妻子的消费显然缺乏理性,是典型的购物狂特征。经过一番探究,疯狂的背后,源于小时候物质的匮乏,长期压抑的购物欲望一度得不到满足。随着时间的推移,没有冲淡,反而越来越强烈。等自己有能力赚钱后,就拼命地买买买,弥补曾经的匮乏感。
一个人的物质匮乏,一方面来自家庭确实困难,另一方面来自父母错误的消费观。经常有一些家长对我讲,为了不让孩子养成乱花钱的坏习惯,她从来不给孩子零花钱。我想对她说一句,别为自己抠门的消费观念找借口了。孩子一分钱的零花钱都没有,你让他从小怎么感知商品买卖,感受金钱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孩子也有参与社会活动的欲望,看别人消费的时候,他也想尝试一下。孩子都是在做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
一位中学老师,一家三口仅靠他的工资度日。那时,每天早读课前,挨着窗户坐的儿子都会收到他爸通过窗户递给他的一块他妈烙的饼子,一直持续了三年。一直以来,老师的儿子在家吃饱喝足以后,父母不会给他一分零花钱的。
后来,他考上大学去外地了。再后来,又听说父母给的钱满足不了他陡增的花销时,他便去偷。由于数额巨大,情节恶劣,他被学校开除了。父母错误的消费观,给孩子带来的极度匮乏感竟然毁了孩子的一生。
对于男孩子要穷养的观点,我不苟同,今非昔比了。穷养的男孩,很多时候,内心深处大多有一股强烈的自卑感,他都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做事容易畏首畏尾,以至于错过很多展示的机会,不利于自身的发展。穷养的孩子,深度的匮乏感笼罩着他,让他对金钱有着无比的执着。幼年时的贫穷,可能是他上进的动力。可一旦功成名就以后,自己有足够的能力时,就会变本加厉地找补回来。从商,为了谋利,不择手段。从政,手握大权,鱼肉一方百姓,这样的人最可怕。如同《人民的名义》里侯勇扮演的开篇人物和牵动剧情发展的祁同伟。对于男孩子,如果不是形势所迫,一定不要穷养。
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提倡勤俭节约的消费理念,顺势而为。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的今天,物品极大丰富,再提倡勤俭节约来压缩消费,已不合时宜。我们应该提倡理性消费为主,适度的超前消费为辅,以促进经济良性发展。
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父母不要无限放大自己的艰辛,从而让孩子觉得向父母要钱花是一种罪恶。抚养孩子本是父母的义务和责任,在力所能及和理性消费的原则下,该投资在孩子身上的钱,一分也不能少。满足孩子物质消费的同时,还要让孩子有一个丰腴的内心,明白金钱在消费中的本质意义—等价交换物。在以后的成长中,遭遇金钱和物质的诱惑时,始终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而不是近似疯狂。
写于2017 年1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