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想了半天到底要写啥,还意外翻出来了2011年注册的在线杂志网站的账号。想起那个时候很爱看杂志,像《大学生》、《电脑爱好者》等等等,只要阅览室有。
看到账号还有余额,就买了本最新一期的《大学生》,翻了几页有点看不下去了,没有以前那么吸引我了,哈哈。
过了这么些年,发现承载好文好事好物好人信息的渠道变了又变,导致杂志的吸引力再不胜当年。
而我,也从极力避免向他人索取变成了坦然地向爱的人索取了。
恰逢七夕这个日子,这个主题很应景。
WHY 极力避免
之前为什么会极力避免向他人索取呢?
小时候在大娘家长大,当时条件很差,穷得很,加上大娘家的哥哥姐姐也是初高中生,家庭中每个人的需求都被严重限制,更何况我这个小布丁。
慢慢地,在别人屋檐下待的时间一长,我get到了只有满足众人期望的孩子才是好孩子的点。
就这样,一点一滴地,我的需求和期望被长期压抑,满足他人成为了生活的主线,感觉这样才是对的。
像这样,由于一些原因,导致某些东西慢慢变质的情况,吴伯凡老师称之为「异化」。
现在回头看,当时的我很乖、很听话、吃的玩的从来不主动要求买、也从不麻烦别人,这样的生活状态,在我看来就是一种异化了。
吴伯凡老师举的例子还有手机和香烟。
手机原本只是个通信的工具,现在已经超出工具这个范畴太多太多,人已经离不开手机了。
香烟有害健康大家都知道,市场却仍然有买有卖,这同样是工具本身脱离工具定位的一种case吧。
那我认为正常的童年是什么样子的?
提供资源来激发我的创造力,指引方向去鼓捣我所喜欢之事。
就这样,直到现在我都会在日常生活中极力避免麻烦别人。
又如何变成了坦然
那怎么又变成了坦然了呢?
是不是在异化的结果上,再来了一遍异化呢?
就如不停提供资源、满足需求、大力支持我的追求、强烈希望我做出成绩,通过这种方式再来一次异化?
也导致我从极力避免麻烦别人 → 超坦然地向他人索取?
这只是我开的脑洞而已哈。
为什么说七夕应景,是因为真有somebody喜欢我这个人,也感受到了我对她的感情,从而想满足我的需求 + 期望。
如果不是这一点,我很难会转变,童年所带来的影响实在是太大。
再加上我完全认可奖励的意义、效果、其存在的必要性,就是通过满足需求来带动欲望和状态。
再有,因小时候是真的没有资源能够满足到他人和我,导致现在我一有了能力之后就不停投入成本和资源满足需求和实现追求。
同时极力厌烦别人对我的要求和麻烦,也会叛逆的离大众期望背道而驰,现在看来都是后遗症。
希望
资源短缺时,僧多粥少,轮不到我,只能夹缝存生。
现有资源了,可以肆意用来满足自己了。
但是我没有get到一种双向满足 —— 「相互」。给予对方需要的 + 我富有的,来满足他;索取我需要的 + 他富有的,来实现我自己。虽是一个过程,但确实是一种双向的满足。
希望自己多多在「相互」上多点认知,能够达到1 + 1 > 2的效果。
PS:突然觉得「关系」是一个很重要的点,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