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先被封面上的文字吸引了,“你很熟悉但未必明白的那些事儿”,“买西瓜到底用不用敲”“吃了致癌食物就会得癌症吗”“关于牛奶业内人数都知道的秘密,你却不知道” 这些问题瞬间在我脑子里被激活了,心想,对啊,这些都是我非常好奇的问题,我试想能不能从这本书里找到答案,以解心头之惑呢,于是带着这些问题把这本书从头到尾读完了,简直颠覆自己的曾经的认知, 翻开目录:本书有四个章节:
第一章:生活中的数学与逻辑;
第二章:万物有理,不是为了在考试中难为你;
第三章:你的美好生活是从化学和生物开始的;
第四章:比微米还小的世界,有这别样的精彩。
作为一个热爱阅读文学类的读者,科普类的书籍严格来算这是我的第一本读物,上学的时候理科差的一塌糊涂,及格万岁,所以从小到达对这类书籍几乎敬而远之,虽然明知道这是很不好的阅读习惯,但仍然没有足够的驱动力促使我阅读这类书籍,这本书算是个例外吧,刚收到这本书时,第一感觉就是挺有意思的,因为有意思我乐意阅读,算是给我打开了解科普的一扇门,原来科学这么有趣啊,读完本书后,说说文中我很感兴趣的三个话题吧:
1、面膜竟成细菌培养皿?你被吓坏了吗?
很多女生护肤经验之一就是敷面膜,比如我,以前几乎每天都敷,有一天同学说不要再每天敷面膜了,没听专家说嘛,敷面膜等于在皮肤上养细菌。当时真是一惊,有段时间就不敢多敷了,但真的是这样吗,这本书里给出了不同的解读:“面膜危机”完全是一场无端制造的恐慌。敷面膜的那段时间内,在皮肤表面制造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这个环境中有充足的水分,还有一些“可能有效”的活性成分,这些水分和所谓的活性成分在这段时间内与皮肤充分接触,对于表皮角质层或者真皮的状态是否有帮助,用科学常识无法判断,只能靠消费者自己体验,但是只要它不含刺激性、过敏性的成分,也就很难有危害,但是因反感商家对商品功效的夸大宣传而用“细菌增减多少”来吓唬公众,也算是一种忽悠吧。现在依然有朋友说天天敷面膜不好,因为什么什么,我是觉得没必要争论好还不是不好,根据个人护肤习惯来吧。喜欢敷面膜的肯定觉得好才敷的话,要不然干嘛花那个时间和金钱呢,不喜欢敷呢也没关系,找到适合自己的护肤心得才是重要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嘛
2、吃了致癌食物,你就会得癌症吗?
几乎人人都谈癌色变,对致癌食物更是惶恐不得,当听到某某食物致癌的新闻赶紧躲的远远的,好像只要远离这些食物,身体就万事大吉了,但事实是这样的吗? 如果所有“可能致癌”的东西都不吃的话,能吃的东西就没剩下多少了,矿泉水中都有可能含有自然环境中的致癌物和微生物产生的毒素。导致癌症发生的因素太多了,比如基因、环境、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等,有的人随性而为也能长命百岁,而有的人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却英年早逝,这又怎么解释呢,科学家可以估算或统计出某种癌症的发生率,但对个人来说,“癌症风险”有多大是不可预测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搞清楚各个因素对癌症风险的影响有多大,个人根据改变它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决定是否改变。
如果我们面对科学的现实,“有多大可能患癌症”其实并不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能做的就是根据“风险-利益”的平衡,尽可能地把握自己能够掌控的部分,比如吃健康的食品、保持合理的体重、适度的运动。降低癌症发生率,还有要远离香烟,不抽烟所减少的“致癌风险”比你吃任何“抗癌食物”所能达到的都要多。
3、自从懂得敲西瓜的原理,我就再也不敲了。
买西瓜时敲西瓜、怕打西瓜可以说是很多中国人惯用的判断西瓜是否熟的常用方法之一,但是这样真的科学吗?再没看这本书之前,我也觉得拍打西瓜辨生与熟是有科学道理的,可是书上的解释令我刮目相看,原来并不是这样,敲西瓜发出的声音的确跟西瓜的生熟程度相关,在不同的成熟程度下,西瓜瓤具有不同的材质特征,因而发出不同的声音,理论上敲西瓜、听声音可以判断出西瓜的生熟,但是理论上的可行并不意味着在实际操作中具有实用性,“听声辨瓜”的前提是能把声音的变化跟瓜瓤的品质对应起来,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这种对应关系都只是“可能存在”,但是我不会,比如别人告诉你听到什么样的声音就是熟瓜,什么样的声音就是生瓜,但是声音并不只有两三种截然不同的情况,即使把那些“听声辨瓜”的秘诀烂熟于心,真正敲出来的声音还是靠猜,更让人崩溃的事,不同的人所传授的敲瓜经验不尽相同。
以上这些是我读过这本书之后,根据里面讲述的许多颠覆自己以往认知的案例挑选的几篇内容,算是学习了点科普知识,读完这本书,实话说有些观点虽然作者给出了科学解释,但自己并没有完全认可,可能还沉浸在以往的经验论中,需要好好消化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