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请带上这封信》,儿子邀请我和他一起共读的第二篇是刘慈欣写给他女儿的信。看来,关注谁还是因为平时喜欢谁。
如果说这个暑假儿子才超喜欢曹文轩的书籍,还对我不告诉他曹文轩曾到我们学校讲座耿耿于怀的话(其实,告诉他又怎样?那时他才七岁,根本不知道曹文轩何许人也),那么这有一年的时间他都是刘慈欣的粉丝,对《三体》如痴如醉,非要“逼迫”我和老公与他一起探讨书中故事的真实性。我还好一些,儿子不会在半夜叫醒我,因为我会骂他。而性格温和的老公就有在半夜两点被儿子拉着听科幻故事的经历,一个多小时让老公简直崩溃掉。第二天学经济的老公问我:“刘慈欣很有名吗?”我力挺儿子继续给他爸爸上课。其实,儿子讲的科幻故事很多都夹杂着他自己的幻想,根本不是刘慈欣写出来的那样,只是老公没看过原著,我也没有点破。
我欣赏儿子的多读书、读杂书,更欣赏他对自己喜爱之人的长久钟情。所以,他的出声邀请得到了我的积极响应,和孩子一起读刘慈欣的信总比听他讲改编版的《三体》要好吧!
刘慈欣为女儿描绘了两百年后没有疾病没有死亡没有纷争没有界限的世界,而那个世界他认为就是女儿所生活的真实的世界。儿子刚一读完就发表意见:“妈妈,你觉得刘慈欣说的会实现吗?他女儿2000年出生,比我还大。如果他的女儿都能生活在这样的时空,那么我不也可以吗?”我字斟句酌的说:“儿子,一切皆有可能。只要我们专心的去研究科技,有一天,这些想象的可能都会变成现实的。”
我的思想也在变化,仍记得大学期间和刚上高中的表弟争执外星人的事情,他对我一点儿都不相信外星人感到悲哀,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能理解我的思维。其实,人和人最大的不同就是思维的事情。当年的我,第一次到北京,第一次吃汉堡,第一次逛故宫,第一次被一个小男孩征求对外星人的看法,我的回答是直接的否定,因为高考不考想象力,我对课本之外的这些东西没有好奇心。可是,大学四年我读了很多似乎无用的书,越来越觉得自己孤陋寡闻,浅薄可笑。开始尊重那些和我不一样的人,开始聆听那些与我不同的声音。所以,这些年越来越好的我才能配得上儿子的喜爱与尊重。
“妈妈,刘慈欣怎么知道这么多呢?他怎么会把未来设想的那么有意思呀?”
“儿子,你觉得你自己喜欢刘慈欣,最欣赏他的是什么?”
“想象力,奇特的无穷的想象力。”
“对啊!我们谁也不可能到未来去真的看一看。但我们可以想象我们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的。很多人就是想想罢了,还认为自己是胡思乱想;还有的人会认为想这些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未来就在那里,谁都可以想的,关键是你敢想吗?你愿意去想吗?你想过之后呢?”
“妈妈,我觉得刘慈欣的设想里有一个漏洞。如果科技可以发达到这样的程度,那么时空可以置换,时光也可以倒流的,我们亲爱的爸爸妈妈都可以借助科技的力量活在另外一个星球。和我们互相眺望,可以交流思想,倾诉感情,或者也可能真实的拥抱。”(原话不是这样表达的,但意思一致。)
“你看,宝贝,你想的多好啊!你是因为舍不得和爸妈分开,所以就有了这样的设想。我们的每一个想象都是立足于自己的实际生活,要么是读的书的启发,要么是生活的需求,要么是情感的渴望。刘慈欣是学物理的,他是工程师,他学了很多有关天体的知识,他又想了很多,所以他才能写出这样一封奇思妙想的信啊!”
“那我也要好好学物理,做实验,将来有机会去实现比刘慈欣想象的还要好的未来。什么时候会学习物理知识啊?初中吗?”
孩子,妈妈很高兴,你能立足于现实想着学物理了。很多时候人们更倾向于去学习虚无缥缈的东西,比如会有人更渴望拥有刘慈欣的想象力。但是在这封信中刘慈欣本人是怎么说的呢?——
“你可能已经觉得我可笑了,就像一个清朝的人试图描述二十一世纪一样可笑。但你要知道,世界是在加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以后,二百年的技术进步相当于以前的两千多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所以我不是像清朝人,而是像春秋战国的人想象二十一世纪那样想象你的时代,在这种情况下,想象力和现实相比将显得极度贫乏。”
人这一生就这么几十年,美好的想象是一定要有的,但是脚踏实地的学习却是所有美好想象的基石。如果实在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那就认真专注的做好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读一读刘慈欣的书,比如和妈妈一切讨论些问题,还比如睡个好觉做个好梦!
家有少年郎,家有科幻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