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兴趣才是生涯发展的核心要素
范淼
2018年是全国大部分省市都将进入新高考时代,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必考科目变为“3+3”模式,如何“选择”,成为广大考生头疼的问题;而如何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报考科目,成为众人眼中最迫切解决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涯教育走上了教育改革的前台,生涯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选择能力为核心,引导学生认识自身兴趣特长,探索专业、职业及社会,从而做出科学的选课及专业选择,乃至人生选择,及早确立学习目标,人生目标,更好地成就美好的未来。
新高考改革,从未来发展角度看:兴趣,才是影响生涯发展的核心要素。
但问题来了,有人说: 我的兴趣从何而来?我天生没有……兴趣,该怎么办?我只喜欢看书,旅游,听歌,刷抖音,我可以靠兴趣工作生活吗?
问题1:兴趣从何而来?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一种情绪,而情绪是人类进化出来的一种生存工具,这种情绪能穿过百万年进化留下来一定有莫大的好处。
我们常说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老师第一个功能就是推动我们探索和发现新世界,为未来做好能力储备。我们每多获得一份信息,就让我们对未来的复杂、沮丧或者无助多一份保障。例如:刚出生的孩子,对年轻女性的声音有兴趣,因为他们需要尽快找到妈妈。三岁左右的孩子开始对外部世界和别人感兴趣,这时候他们爱问为什么,并喜欢模仿别人,这是为他接下来要和母亲分离,发展自己独立个性,提供准备。人生的每个重要阶段都会发展出不同的兴趣。等到12岁以后进入青春期,在这个阶段,孩子们渴望从身边找到可以学习和模仿的偶像。于是,孩子们开始追星,孩子们希望自己能像偶像一样,成为受别人喜欢,光彩夺目的人,这时候的孩子还格外看不上一群早向生活投降的油腻中年人,比如父母和老师。同时,孩子们开始对异性感兴趣,后来,我读了关于早恋的心理学文章,才明白,这是为接下来的婚育能力做的知识储备,当然在父母和老师看来,这样的储备有点过了。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让我们带着欣赏,接纳的态度,来看待出现在生活中的情绪和兴趣。
问题2:我天生没有……兴趣,该怎么办?
我好想像别人一样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但过几天就没兴趣了。看见别人画画,我觉得好美,但是自己学习了几天就失去了兴致。我以前对运动特别感兴趣,一忙起来就没有兴趣了。
为什么有人兴趣那么强,可以持续一生,有些人却只三分钟热度。多数人在屡次尝试后发现没什么感觉,认为:我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兴趣。更多的人在不断尝试和放弃中关掉一扇门,我天生没有……细胞,我不是学习……的材料。然后……沉浸在吃饭睡觉刷抖音的生活中。
愉悦决定方向,你不厌其烦的地方就是你的兴趣所在。
为什么你照着PPT练习三次你就会痛苦,而乔布斯为了苹果发布会,会对着ppt练习一百次而乐此不彼。莫扎特六岁,第一次写协奏曲,在这之前父亲已经指导他练习超过6500小时。丁俊晖从八岁半开始练习台球,初一辍学后每天平均练十个小时,18岁成为英国锦标赛冠军时,已经练习超过1.75万小时。
如果你单纯的喜欢做一项工作,那就是你应该做的工作,你会学到很多东西,从工作中得到很多很多,愉悦——决定你的方向。
问题3:我喜欢看书,旅游,听歌,刷抖音,我可以靠兴趣工作生活吗?
什么让你快乐?吃饭、睡觉、旅行、刷抖音,所以你的人生方向就是继续吃饭,睡觉旅行,刷抖音,这可以赚钱吗?可以。不过你得先了解,什么是感官兴趣,自觉兴趣和志趣?
敲黑板,划重点,兴趣的3个阶段分为:感官兴趣,自觉兴趣和志趣
1.感官兴趣:
就是通过直观的感官刺激产生的兴趣,如冰激淋甜,火锅辣,衣服好看,名车拉风,鹿晗很帅,基本上都属于这个类型的兴趣,这是我们原始的兴趣。三、四岁的孩子好奇心很强,兴趣很多,但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短,前一分钟在画画,后一分钟就被汽车吸引过去,再过几分钟又和其他小孩玩起过家家来。如果你是手机控,节奏也差不多。我们越来越难以集中自己的注意力,网上五花八门的消息,手机上别出心裁的APP,将注意力来来回回牵引,睡眠变得越来越少,醒着的时间也被切割成若干碎片。美国微软公司科学家发现,人类注意力逐年下滑、分散。已经从2000年时的12秒下降到如今的8秒,甚至比普通金鱼还要短一秒。不能专注的人也不能真正放松,总觉得累,却效率低下,什么也干不好。就像,吃好喝好,看书,旅游,上网,听歌,都属于感官兴趣。就等于承认我没什么兴趣,我的大脑犹如足球,谁来踢一脚我就往哪儿滚,哪里有意思注意力就在哪里。
2.自觉兴趣:幸好作为高级动物,我们发展出高一级的兴趣。在情绪的参与下,把兴趣从感官推向了思维,由此产生了更加持久的兴趣——自觉兴趣。
我们觉得一首歌好听,如果能明白歌词背后的故事和背景,知道歌者的经历和感情,我们就会对歌曲产生新的兴趣,这就是自觉兴趣。我们在吃饱饭后继续思考人为什么要吃饭,这叫哲学。我们吃了好吃的,然后对做出来的过程感兴趣,这叫烹饪。我们觉得游戏好玩,于是,开始对编程感兴趣,这叫IT精英。我们喜欢出去看看,于是创作出一系列摄影作品和文字,这叫旅行家。
感官兴趣是被情绪和本能驱动着;自觉兴趣,加入了思考和学习,这让我们的兴趣可以更加持久,并定向在一个领域,从而在脑子里形成回路产生能力,而能力又反过来让我们更能体会和学习更多,能力——兴趣的循环,让我们慢慢精通某项能力,从而打开世界。
养兴趣和养花一样,有人养什么活?什么有人养什么死什么,关键是让“兴趣”与“能力”循环。
3.志趣:就是把感官兴趣通过学习变成了能力,通过能力寻找平台,获得了价值,在众多价值中,找到自己最有力量的一种生涯管理技术。
例如:有个朋友酷爱旅游,旅游就是一种感官兴趣,看山看水看美女,不用工作谁不喜欢,但他坚持把旅行中的见闻写成文章,有意识的运行微博,这就变成了自觉兴趣,最后他把文章攒成书,微博月收入超过10万,还在丽江开了客栈,旅行就变成了志趣。
那些推动丁俊晖打出上百万次杆,巴菲特读了50多年经济年报,丰子恺长达46年画的《护生画集》的强烈而持续一生的兴趣,就是来自于志趣。这群世界级高手,在自觉兴趣之路上,发展出一种更加强大而持久的兴趣,去对抗高手之路上,世界级的重复与倦怠。到底哪一个乐趣能够真正成为永不会满足的乐趣,带领我们穿越漫长的一生呢?答案是:符合你志向与价值观结合的那个。
记得十年前,当我报着助人的初心,踏上了学习心理咨询师的道路。当时和我一起学习的同学很多。心理咨询师考试的内容里充斥着大量生僻又拗嘴的名词,整本书艰涩难懂。成年人学习又需要克服大量的困难,既要上班,又要带孩子做家务,天天苦于没有时间。一年学习下来,同学就减少了一半。终于熬到了考试,考试的通过率很低,大多数的人没有通过考试,其中也包括我,我当时很难过。但我看到,没有通过的原因是因为自身咨询经验不足造成的,而我平时的工作,如果留些心,和学生、家长的交流的过程其实就是咨询的过程。于是,就开始有意识的,经常记录一些案例。积累了半年,明显找到了心理咨询的感觉。第二次就轻松通过了考试。通过考试之后才发现,心理学博大精深,考试也只能让你熟悉一些名词,流派,在实际咨询应用中,靠教材上教的东西是远远不够。于是就一头扎进了心理学习中,跟随着各大流派的老师,学习了精神分析、人本、完形、焦点、叙事、绘画艺术治疗……这时候学习已经变成了自觉兴趣,每一次的学习归来,都是让我感觉收获满满,认知得到了很大提升,更重要的让我有一种成长的感觉。带着这份感觉,在和周围人交往时,大家都说很喜欢我身上的那份心平气和,从容淡定。孩子也很喜欢跟我聊天儿,说我能够理解她。于是,我从周围人的反馈中,获得了自己的价值,找到了帮助人的那份快乐。自然而然,心理学也成为我的志趣。
通过我的切身体验,当一个人集齐:感官,知识和价值兑换机制这三种维生素,每个人都能养好自己的一个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志之者。上天给了我们有限的时间,有限的天赋,却留给我们无数的机会与诱惑,志趣让我们坚定的专心。祝愿每个人都能有一个兴趣,无论成败,认不认同,生死,都无法动摇他的乐趣,这是我们养大一个兴趣的终极目标。
资料参考:
古典. 拆掉思维里的墙[M].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