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产量“十二连增”,中国各种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也排在世界前列,但代价不菲。比如农药滥用,食品安全问题,农业竞争力不够,出现农业增产、进口增加与库存增量的“三量齐增”现象,越来越多低端农产品滞销等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大力发展以运用智能设备、物联网、云计算与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为主要手段的智慧农业。
智慧农业作为集保护生态、发展生产为一体的农业生产模式,通过对农业精细化生产,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农药精准科学施用、农业节水灌溉,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达到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减少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即保护好青山绿水,又实现产品绿色安全优质,更广泛意义上讲,智慧农业还包括农业电子商务、食品溯源防伪、农业休闲旅游、农业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内容。
智慧农业基础设施初步形成前景广阔
从发展规律上看,智慧农业是现代先进的生产方式,农业发展经历过4个阶段,农业的第1、2阶段分别是手工和机械阶段,农民利用上了机械化生产,并不代表种植的品种、产量的高效,各种资源如农药、化肥、水的利用到位,还有种植技术的提高。而农业进入3.0甚至4.0的方向就是要全程掌握包括土壤、环境、植物生长的全过程当中,而智慧时代就要能更加以上的信息更更加智能化的管理农作物的生长过程等。
如何实现智慧农业,可以借鉴日本农业,日本的农业中97%的日本农户菜田面积在3亩以下,且农产品供应高度依赖进口。这和中国的小农经济结构非常的相似,在发展智慧农业方面,中国基本上借鉴了日本的经验。而在大规模作业和农牧方面则可以借鉴美国等农业大国的经验。
根据日本发展智慧农业的特点,首先是政府要发展农场的信息化体系建设,建立了完善的农业市场信息服务系统。并且通过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发展实时监控和指导农业的发展。日本近两年开发的农业技术情报网络系统,借助公众电话网、专用通讯网、无线寻呼网,把大容量处理计算机和大型数据库系统、互联网网络系统、气象情报系统、温室无人管理系统、高效农业生产管理系统、个人计算机用户等联结起来。相关人员随时查询、利用入网的各种数据。
在信息化方面目前中国做得不错,目前中国的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达到95%,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基本达到4兆比特每秒(Mbps),农村网民规模增加到1.95亿,农村互联网普及率提升到32.3%。农业部网站及时准确发布政策法规、行业动态、农业科教、市场价格、农资监管、质量安全等信息,日均点击量860万人次,覆盖部、省、地、县四级的农业门户网站群基本建成。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中央平台投入运行,形成部省协同服务网络,服务范围覆盖到全国,年均受理咨询电话逾2000万人次。
农业信息化科研体系初步形成,最新发布的《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透露,物联网技术有望在农业部确定的200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获得农业部和财政部的补贴。并且重点展开先行先试。在今后让农村信息化总体水平在今后五年提高到35%,农业生产信息化提高到12%,经营信息到达20%,管理水平达到60%;农业信息化整体水平达到50%。
第二要完成了农业科技生产信息支持体系,小农户是不具备科研能力,在日本现在已将29个国立农业科研机构、381个地方农业研究机构及570个地方农业改良普及中心全部联网,271种主要农作物的栽培要点按品种、地区特点均可在网上得到详细的查询。其中,570个地方农业改良普及中心与农协或农户之间可以进行双向的网上咨询。而且,日本正在逐步完善农用物资及农产品销售的网上交易系统。
而我国自2008年起,国家已经给发展现代农业技术的全国性组织网络分配了30亿资金。这一网络成立之初即包括50所高校、340家研究所、200家公司,以及超过2000名农学家。同时,我国拥有一支超过70万人的、覆盖农业各个领域的技术推广队伍。
农业信息技术学科群建设稳步推进,建成2个农业部农业信息技术综合性重点实验室、2个专业性重点实验室、2个企业重点实验室和2个科学观测实验站,大批科研院所、高等院校、IT企业相继建立了涉农信息技术研发机构,研发推出了一批核心关键技术产品,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即使如此,把如此多的研究结果转化成大量的小型农田实践,依然是一项严峻挑战。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的65%-85%。其基层农技推广公共服务能力依然薄弱。
从软硬件设备上,农业核心技术、智能装备研发与集成应用取得重大突破,大田种植、设施园艺栽培、畜禽水产养殖、农机作业、动植物疫病防控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适宜农业、方便农民的低成本、轻简化、“傻瓜”式信息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
目前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生产还未大范围普及,农业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共享的手段和方式落后,农业物联网产品和设备还未实现规模量产,支撑电子商务发展的分等分级、包装仓储、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
未来智慧农业在我国的前景十分广阔,2013年,我国智慧农业的产业规模达到4000亿元,2015年达到6000亿元。智慧农业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温室大棚种植、养殖行业、农产品追溯等诸多领域。
这只是生产领域中的应用而已,在流通和销售大数据将发挥更大作用。
大数据指导农产品生产和销售 亟需政府搭台
智能化生产推动农产品标准化建设,为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及其他智能手段实现农产品在流通、零售环节的智能化提供基础,这将推动农业的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反过来,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农产品可视化品质溯源系统、智能化冷链以及电子商务平台等手段,可以实现物流环节的全程可控,精准了解供需信息,指导企业经营。
想要从种植的角度上提高中国农业的生产效率,就要首先走规模化、集约化的道路。现在农村土地的“三权分立”-即所有权、经营权和承包权分开。在产权制度上为规模化提供了可能。有了规模化后就可以开始智慧化的投入。有了智慧化农产品科研实现更高效且标准化生产,同时科研实现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
有了这些标准化的生产,所有的产品的质量就有保证,同时可溯源,那么最困扰电商的信任就解决了,销路就有保证了。而且所有的产品可以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反过来指导农业的生产,比如经常看到大白菜喜获丰收,但是菜农却痛哭卖出去,收购价格都低于成本价,最后只能烂在地里。为什么你在生产前就不能确定哪种产品是不是会好销售呢?因为农民和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你即使能了解你们县里的生产状况,你知道全国的生产状况,乃至用户的口味吗?而大数据就能算出来。
当然这些数据要慢慢累积起来。
最近几年农产品电子商务进入高速增长阶段,2015年农产品网络零售交易额超过1500亿元,比2013年增长2倍以上。2016年商务部数据显示,我国农产品在线经营企业和商户达100万家,预计全年交易额将超过2200亿元,占整个电商交易额的比重从4.6%上升到6.2%,增幅达35%。
尽管农村电商发展迅速,但部分地区还存在农产品买难卖难和农产品难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现象。这就需要政府营造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如基础设施、基本培训,以及相应支撑体系,政府还要加强公共服务,搭建好公共设施平台,比如仓储设施、配送体系,因为农产品电商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仓储设施及易残损等问题上。企业是需要一定的业务量,才会进来提供对应服务的。业务量大了之后,物流企业也才会来,更多配套体系才会参与进来。
所以,智慧农业发展的核心是政府搭台,做好公共服务和游戏规则的制定,企业唱戏,加强智慧农业科学技术的研发与落地,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也是最活跃的分子,应该是智慧农业的主体。用户端,要加强培训与引导。
本文由发现良田原创,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发现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