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背景:
沈从文笔下的边城,风景优美,人情温馨,是一个绝美的桃花源。可是作者并无意于描写怎样美丽的桃花源,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也就是说,作者想传达的是在现代文明日益侵蚀下,不染世俗尘埃的边城淳朴的民风民情,想传达出“美”。风景美、人情美、风俗美,人性美——《教参》中的分析和曾经教学中的教学片断不断在脑海中涌现,这样一篇美文,美好的情怀,如果由教师来讲,该是如何苍白无力。这个远离世俗的美好世界之美,如何引导学生去领悟,去还原,去收获,实在不愿意条分缕析,姑且,把文本还给学生。
二、教学步骤:
1、简单介绍凤凰古城如画风景及作者沈从文相关故事。
2、学生自读课本,找出感兴趣的情节、语句等进行批注。
3、学生阅读鉴赏,形成文字。
提供学生思考方向:
①分析点评人物形象。
②小说语言的魅力。
③怎么理解沈从文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
4、老师批阅小论文,挑出观点鲜明文章,布置答辩任务。
答辩步骤:①首先用简洁的语言阐述自己文章的观点。
②针对论文观点收集资料,准备课堂上论文答辩环节。
三、学生阅读鉴赏片段:
片段1:
看过许多书,其实《边城》给我印象是蛮深刻的,也许是看了它改编的电影之后吧。讲的是一个老船夫嫁孙女的事(虽然不止这么多,但主要是这件事)。故事的前部分还有几分情调和趣味,可是后面部分位什么弄得如此悲凉,未免有点残忍了。我其实不是很喜欢这本书,但是也懂得了一些道理。故事的结尾说: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我想翠翠坐等傩送回来肯定是没戏的,为什么不主动些呢?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从现在起就加油努力吧。
答辩题目:
假如翠翠主动些,会不会是另外一个结局?
片段2:
读到这里时,一个可爱的小女孩浮现于我的脑海中,她会生祖父的气,也会发一些小脾气,但在沈从文的笔下,仅用平时、简明的文字,却使这个小女孩活了过来,使一个活灵活现的小女孩展现在我们眼前。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作者笔下的精雕细琢,却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文章中的翠翠是纯朴的,善良的,纯真的,那些朴实无华的文字与翠翠结合在一起,绽放出了绚丽的色彩。
答辩题目:
翠翠的性格如何与沈从文的文字相得益彰的?
片段3:
创作《边城》正值沈老先生带着理想与热情从湘西赶到北京。然而当时都市的虚伪自私、卑鄙懦弱、冷漠自私令老先生感到这个古老的国度脱离了原来的美好。“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就是作者的创作动机。这样的背景下,一部雅致、从容、乡土气味的《边城》应运而生。小说中的景、事、人与现实无一部形成强烈的冲突。就像小说开头恍若仙境的描写,和着一支清新的田园牧歌带我们走进边城。
答辩题目:
请具体分析作者写《边城》的背景。
小说开头展现了一个怎样的仙境。
片段4:
狗向来是中国乡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人心中都有一条象征自己对乡村生活理解的狗。最为经典的是体型中等,毛色橙黄,尖耳宽脸的中华田园犬。作者并未过多对黄狗做描写,但这个氛围下,每个读者脑海中的狗都会有所不同,故而一切描写都是多余的。文中的狗不仅具有很强的代入感,而且是作者意志的化身,为情节的发展推波助澜。狗不仅在端午练船时首先听见了鼓声,而且还总是惹翠翠生气,在追赶中,让翠翠听到鼓声并向往端午盛事。后来,又制造了翠翠和二老相遇的机会。
答辩题目:
故事里为什么会有只狗?狗代表了作者怎样的意志?
片段5:
翠翠,就是这山城水中最纯净的一瓢。她爱着,爱着自己的生活,爱这自然山水,爱外祖父,当然也爱着她心中那个默默无闻的他。他的爱不沾一丝世俗之气,即使她面对的是悲剧的结尾,她依然痴情地等着。翠翠是沈从文先生笔下“美”的化身,是大自然凝结出来的一块水晶。她在大自然里养着,在外祖父的呵护下,在纯朴民风的浇灌下,活成了人们心中的女神。
水是灵动的,无疑,翠翠也一样。在看赛龙舟时,会入迷而忘记爷爷;夜幕降临还不见爷爷,会焦急等待;被送回家之后,会小孩子气不理会爷爷。多么纯真可爱的一个小姑娘啊。水在阳光的照射下能变得多彩,每一种颜色都能作为翠翠最真实的写照。她有时会像红色一样热情,有时会像绿色一样矜持,有时会像蓝色一样忧郁,但不管什么时候,她永远如白色一般清纯。
答辩题目:
为什么说她是大自然的女儿?翠翠还能够用哪些颜色来描绘?
片段6:
在平日互相帮助,一笑泯恩仇,不会结怨。在他人遭受变故后,都热心去帮忙。在老船夫去世后,大家纷纷帮忙料理后事,本因大老的死产生隔阂的船总顺顺也放下偏见,给船夫送去棺木,并愿意接受翠翠,让翠翠住到家里。最释怀的却是祖父去世后,一直陪伴翠翠的杨总兵。话说当年杨总兵为翠翠母亲唱歌,遭受拒绝后,并没有愤然离去,相反与老船夫成为忘年之交,时常相约一起饮酒话家常,最后照顾翠翠。这非边城之质朴的人所能做到的。边城就是一个美丽的桃花源。
但作品的背后隐伏的却是不尽的悲痛。祖父为孙女的婚事苦苦支撑,最后含恨而去,大老溺亡,二老负气奔走他乡……不尽的思念,不尽的守候,翠翠余生如何,我们不得而知,结局定格在悲伤中。
答辩题目:
沈从文为什么写一个悲伤的故事?
四、智慧火花。
学生阐明论文观点,并回答答辩题目。其他同学也可以提出自己意见。在六位学生答辩过程中,其他学生质疑反驳较多,精彩频现。摘记部分,以作留存。
1、为什么狗没有名字?为什么翠翠不给心爱的狗取名字?除了这只狗,为什么不写其它狗?狗的行为也诡异得很,它呀,红娘的狗设太强了。
2、为什么写狗?我认为,狗的忠诚性情符合对乡村人性美的展现,引起人们对乡村美好生活的共鸣。狗的忠诚通人性,可以增加读者对作品的好感。狗推动情节的发展。一只黄狗,预示故事的悲剧结局。
3、翠翠和二老不可能在一起,因为大老的死本身就是一个解不开的结。如果能解开心底的结,顺顺不会对老船夫不理会,傩送更不会心怀愧疚下桃源。
4、从当时社会背景来看,儿女的婚姻,一般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文中爷爷对大老求娶孙女有车路和马路。大老首先选的是车路,可见传统的婚姻规则还是很浓重的,从二老家庭来看,门不当户不对,更何况有大老的死,所以根本不可能。
5、翠翠是一个单纯纯朴的姑娘,她以为梦里有人唱歌,不知道为她唱歌的是谁。她心里明明喜欢傩送,但因女孩子的羞涩,让傩送误会自己的冷淡。这从人物本身性格来看,翠翠最后虽然想通了一些事情也是不可能主动的。
6、小说一开头描写湘西美丽的自然风景,这是一个山清水秀的所在。小说第三部分也写到边城端午习俗赛龙舟、捉鸭子等。特别是捉鸭子的情节,是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为了增加节日的气氛等情节,可以看出,这里的社会环境也是美好的。可以这样说,无异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7、翠翠纯朴的性格和沈从文的质朴、清新的文笔是相得益彰的。比如,写翠翠和二老初遇时,翠翠说:“我是翠翠”“你个悖时砍脑壳的”“狗,狗,你叫人也看人叫!”通俗的口语化的描写,正写出翠翠的纯真美好,还有女孩的娇羞俏皮。
8、写这么一个桃花源似的美景,美丽的地方,为什么要写爷爷的死,大老的死?我想,这个作品之所以我喜欢,是因为他符合现实,如果没有悲剧,那就成了童话,没有现实感了。
9、哪些颜色可以象征翠翠的性格?红色是翠翠的热情;绿色是生命力的旺盛;蓝色是忧郁;白色是纯真;紫色是长大后的深沉;黄色是她的善解人意、温暖;青色是她的名字,是热爱自然;无色透明的水晶是她的天真无邪;粉色是恋爱中她有少女的娇羞,对爱情的向往,同时性格里又有俏皮、可爱的一面;灰色,是她爱情悲剧的颜色;黑色,是她孤苦在渡口等待傩送归来,还有明天未知的境遇。
10、为什么写悲剧?我认为如果写成喜剧的话,一笑而过,只有悲剧才刻骨铭心。边城实在太美了,要留点遗憾,这才符合当时社会背景。
11、为什么是悲剧?文章课文一开头就暗示了。也就是说外面社会既有战争,也有兵匪,没有秩序,人民不能安生乐业,在不幸中挣扎。虽然文章说“似乎还不曾为边城人民所感到”,但这些存在的现实,也不免影响边城,影响到作者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