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经常笑说我是鱼一样的记忆,只有七秒。因为我读了很多书,合上书本,再问的时候,总是讲一个人发生了一个什么事情。但是再详细地问,作者是谁?都有什么成绩?故事的主人公叫什么?一脸迷茫。正如《如何用阅读改造大脑》一书中所说,假如不加任何技巧的阅读,书中的知识会如漏勺里的水一般流失殆尽。
如何更好地读一本书?更聪明地读一本书?从而让自己变得更聪明,更睿智?《如何用阅读改造大脑》这本书将给予我们答案。本书旨在教会大家用恰当的读书方法改造大脑,使我们更加从容睿智地面对生活。
《如何用阅读改造大脑》一书的作者茂木健一郎,是一位日本知名的脑科学家。曾就任索尼计算机科学实验室高级研究员。毕业于东京大学理学院和法学院,之后在东京大学研究生院理学系研究科专攻物理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以主观感觉为关键词研究大脑与心的关系。他认为通过读书来磨炼语言能力,更容易使大脑得到锻炼。而且,读书可以使人们深入了解人类自身和世界的发展变化,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最终找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如何用阅读改造大脑》对于我来说是一本小部头书,总共203页。但是信息量很大,从头读到尾,有科学理论、有金句、有故事。区别于其它书籍,该书在每章节前面除了大标题外还加了一句金句,体现作者本章节要体现的中心思想,后面附有一张清单式的本章小结,方便大家阅读和记忆。
《如何用阅读改造大脑》全书主体分为五个章节:
第一章节,从四个方面讲到读书的好处。阅读量决定了看世界的宽度、广度和自由度;读书能够锻炼大脑,让语言能力得到更好地提高;让自己有足够的免疫力面对世界的不确定性;读书将成为一种时尚。
第二章节,讲了读书积累起来的“聪明才智”,影响我们的方方面面,具有“瞬间改变人生的效果”和“潜移默化的效果。”
第三、四章节,讲了如何读书,并将读书学来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付诸于实践,成为人生技能。
第五章节,作者精选了十本书,并对每本书所讲故事和道理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进行表达,让我们读一本书竟有读十余本书的体悟。
读完《如何用阅读改造大脑》这本书,让我产生一个印象,本书科学解读多、新观点多、故事多、名人多、书目多五多,读起来妙趣横生,引人入胜,时而产生共鸣,时而产生思考,时而产生联想,时时有火花迸现。下面和大家分享如下:
一、书籍可以成为引领时尚的单品。
书籍可以装典门面
读书有很多好处。在《如何用阅读改造大脑》这本书里,作者专门用了一个章节讲读书的好处。比如读书可以增加经历,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可以锻炼大脑,拓展自己的格局等等。
但是像作者堂而皇之地讲“读书可以装门面”这一观点的,在其它书中确实少见。但是现实中却很是常见。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大家都公认读书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多读书、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是要被人尊重的。正如70年代结婚要的“自行车、缝纫机、手表”,80年代结婚要“冰箱、彩电、洗衣机”,读书成了人们生活的标配,是生活必需品。
书籍被看作时尚单品
当读书变成生活标配的时候,书籍就会被看作成时尚单品。你手里的书,可以如实地暴露你是怎样的人,并圈到相同爱好的粉丝。在上学的时候,同学们都很注意观察别人怀里捧着的是什么书。一如古时有心的大臣都会想方设法地打听皇帝最近在看什么书,以猜测皇帝的心思,并争相效仿学习之。那么皇帝案头的那本或几本书就成了时尚单品,成为各大臣显摆或聊天的热门书籍,以显示自己的不落伍和地位的突出。
书籍可以引领时尚
当读书成了生活必需品的时候,读书就成了一件“很酷的事”。街头巷尾,大家无不谈论书,谈论什么书就会引领时尚。很有可能有一天改变中国人的见面语,比如把“吃了吗?”改为“今天看书了吗?”“看了什么书?”“噢,这书啊,我也看过,来聊会!”诸如这样。这让我想起十几年前在天津上大学时,我时时感慨天津人文化底蕴深厚。凡我接触的天津人,无论是下岗职工,或是小摊小贩,又或是白领一族,每天都会花上几毛钱买上一份报纸来看。这件事我津津乐道,和很多人分享过。其中一个老天津人告诉我:“天津人好说,不看报纸跟人聊什么。”个人感觉这是装门面装到内里的一种,因为不仅读了还能给人讲出来,积少成多,久而久之,天津人的能说会道就成了天津人的标签。
二、读书可以改造大脑,影响人的方方面面。
作为一名脑科学家,《如何用阅读改造大脑》的作者茂木健一郎从专业的角度告诉我们如何用阅读改造大脑,让我们学会聪明的读书,做聪明人。
不分领域地杂读可以让我们找到人生答案。
作者提倡不分领域的多读书。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这是最早由柏拉图提出的一个哲学命题,也是我们穷其一生要寻找的答案。人生有诸多可能,哪一种才是我们应该走的路?作者认为我们要把目标设定为:面对自己人生中的问题,无论是什么领域,都去探索一切可能性,并从中摸索出自己的答案。一个人沉浸于各种领域,才能发现自己究竟会为怎样的事物心动。这就需要我们多读书、读不同类型的书,与机遇邂逅,最终找到自己。
带着目的去读能够更好地让书为我所用。
作者讲到,读书时我们要有这样一种意识:自己要会“讲述”这本书,这可以使自己的阅读方法发生飞跃性的改变。如果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自己读懂了,揉碎了,形成自己的观点,给大家讲出来。首先必须明白书中讲了什么,主角是谁,发生什么事,逻辑关系是什么,得出什么样的结论,我们要怎么做。这就要学会拆书,带着目的去读书、去学习。
作者在剑桥大学留学期间,每周有一次读书报告会,学生要从全世界发表的无数论文中挑选一篇,在会上进行报告并加以讨论。报告讨论的内容主要是说明这篇论文做了怎样的实验,导出怎样的结果以及为什么选这篇论文?什么地方有趣?学者关注的是何事?为何会想做这样的实验?如何设法使实验变得更加有趣?诸如此类。使我们“能够站在他人的视角看待问题”,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同理心”。这是一种能力。通过读书可以培养我们这种能力。
学会“速读”让读书成为一件简单可控的事。
速读是读书的一种方法,正式的名称叫做“略读”。通过这种读法把握书籍整体的感觉。通常情况下速读最多掌握百分之五十的内容。一旦进行速读,理解程度都会相应地降低。但是对于不太合自己口味的书,就可以先看看目录,以其中自己感兴趣的部分为主,快速浏览一下。作者讲授了“茂木式速读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A浏览目录,掌握整本书的框架
B发现自己感兴趣的标题,将此处作为阅读重点
C翻看全书,掌握书的大致内容
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感受整个书籍的节奏,并关注蕴藏在语言深处的旋律。积累多方面的知识和读书的经验,降低心理上的难度,培养持续读书的习惯。
三、好书可以促进自己成长,获取可供一生使用的财富
作者在《如何用阅读改造大脑》的第五章专门精选了十本书,并一一向读者进行介绍。总结下来,这些书大概有以下特点,我想也是作者的选书标准。
什么可以称之为好书?
A可以锻炼大脑的书。
优质的文章最能锻炼大脑。如日本作家小林秀雄的《莫扎特 所谓无常》。小林是昭和时代的代表性批评家,其文章经常被抱怨过于复杂艰深。作者也是通过小林的演讲录音才能明白小林是可以看透事物的人。其文章难懂,是有意为之,因为小林把文章作为绘画、音乐般的艺术作品来写的。他的文章可以给阅读者传递出“按下A按键后,会出来C或D,甚至是Z”的想法。例如当在书店看到我时,你既可以理解成我在看书,也可以理解成我是店员,又或者是在推销书。正如爱因斯坦说过:“真正的智慧并非学问知识,而是想象力。”优质的图书就能起到开发智力,拓宽想象力的作用。
B各领域“冠军”的书。
这类书可以获得最先进、最超前、最具权威的理论和知识。读“冠军”的书如同和聪明绝顶之人相遇。在这里作者详细介绍了夏目漱石。他被认为是日本文学界的文化素养之王,是一名彻头彻尾的语言迷,阅读了大量英文著作,并精通汉文,在日语语言运用能力方面,至今尚无人能超越他。作者认为夏目漱石是一位聪明过人、奇特无比又魅力四射的人,有着深刻的洞察力和个人见解,他的书应该认真地读。还有查尔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俄国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白痴》等。中国也不乏代表人物的书,比如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的《论语》,道家代表人物老子的《道德经》,孙武的《孙子兵法》十三篇等等。这些各领域的“冠军”都是集大乘者,他们的著作都是精华中的精华,可以达到读一顶百的效果。
C外国书籍,尤其是英语书籍。许多国家都将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在英语这片土壤里,各国带来了各自的文化,分享了全世界的理念,它是最严格也是最丰富的现场。因此,阅读英文书籍可以获得“世界级”知识。读外国书籍如同旅行,通过读外国书籍,我们可以了解那个国家、人民、文化、习俗、地方特色等等,遇见不一样的风景,遇见不一样的世界。在科学领域,通过大量阅读译作就会明白该领域中最顶尖的是什么,最应该努力的方向是什么。
综上所述,一本好书是经过作者反复斟酌推敲出来的“高端信息”,是经过千锤百炼、经过上万小时锤炼而成的。文字或通俗易懂,或幽默风趣,或复杂艰深;或能够锻炼大脑,或开阔眼界,又或精进学识,无论什么,都会带给我们不一样的体验。
总之,读书可以在不经意间与作者产生共鸣,可以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改变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让我们共读一本书——《如何读改造大用阅脑》,让我们变得更聪明、更有价值、更有趣,继而学会聪明的读书、行事、做人。
我是【火花】,行走在成长路上的孩子他妈,立志“点亮自己,点亮别人”,帮助更多的妈妈们智慧养娃。请关注,让我们一起携手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