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要不要逼着吃菜
有一天接孩子托班回来路上,
我问:“在学校吃了什么?”
娃答:“吃了饭和肉。”
我:“吃蔬菜了吗?”
娃:“没有!”
我:“蔬菜会让你不生病,要多吃。”
娃:“生病可以去医院啊!”
我:“去医院要打针很痛啊!”
娃停顿了下:“可是蔬菜不好吃啊!”
于是,无语的我开始纠结要不要逼迫他吃菜?
后来我发现,我家小朋友不喜欢尝新鲜的蔬菜,不是不喜欢,是他习惯性觉得蔬菜全都不好吃。
于是我们用小马过河告诉他,任何事都要尝试一下。或者哄他说:“你尝一口,不喜欢就吐出来。”、“用你的锋利的牙齿嚼一嚼,会更香哦!”虽然有时候他会吐出来,但也有很多时候爱上那个味道,一口接一口,吃得停不下来。
那你也许会说,要尊重孩子,不喜欢的就不逼他做呗。
的确,翻看《育儿百科》也说,挑食不是不良习惯,只是人之常情,大人还有喜好呢,何况孩子。因此,不要逼迫孩子吃不喜欢的东西。科学证明,现在的食物很丰富,不吃蔬菜吃水果一样可以补充所需营养。
02要不要逼他做有益但不太喜欢的事?
于是又有家长反问,若如此,以后如果一些有益但孩子不喜欢的事也任由他,孩子会更加我行我素,不是被宠坏了吗?
的确如此,曾经一个妈妈向我抱怨,说她很尊重孩子,什么都根据他的爱好来,但如今孩子做什么都没耐心,坚持不下来。比如学画画,学了几个月感觉不适合,不学了;转学钢琴,又感觉太枯燥,又放弃了。然后学舞蹈,也是学了一段感觉没天赋就放弃了。如今什么都没有坚持下来。
也许家长又担心了,大人都很难坚持,逼孩子坚持好吗?会不会让他们失去主见,感觉压抑呢?
作为家长,我表示同感:父母真是操碎了心啊!那么,再看看下面这个例子吧。
《见识》中,吴军讲女儿要放弃学钢琴的事。女儿说学业重,觉得自己没有天赋,也没有兴趣。
吴军的建议是坚持下去。理由是:
01她对音乐有兴趣,证据是,四五岁就能在音乐厅座两个小时,听音乐会。每当有好的音乐会、芭蕾舞和歌剧,她都去听。学习歌剧表演也进步很快。
02想要放弃的原因。首先,到了一定阶段,练习时间枯燥的事。然而,这是几乎所有人都会遇到的,并不能说明自己没天赋。
其次是失去耐心。因为容易看到成就的更有信心,比如学做饭,马上能吃。但钢琴需要则需要很长时间积累,才有明显进步。
因此总结,要坚持下去,遇到困难,挑战下自己。
后来吴军女儿通过钢琴9级考试,并在钢琴比赛中获奖,得以在纽约的林肯中心登台表演。
就像很多人,总想找到一个适合自己,能发挥天赋职业,因此不断跳槽、换行。其实,如果能挑战下自己,做一些不太想做,但却不得不做的事,时间久了,便不会那样随心所欲选择,轻而易举放弃。而是有目的努力,让成功给你更多激情。
《优秀到不能被忽略》中有一个观点:不要追随激情——激情是精通的副产品。
“激情是精通的副产品”,就是说,当你真正精通了一件事,才会发现其中更多的乐趣,你的成就会让你产生激情。
举一个例子,董卿,我们都看到如今朗读者舞台上出口成章、“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光鲜亮丽,和她对读书的热爱和乐此不疲。但你是知道她小时候的故事吗?
董卿小时候,称自己是“轮子上的仓鼠”。学生时代,父亲不允许她穿衣打扮,要求她用更多时间读书背古文、读诗词、学英语,甚至抄课本,以此换来优秀的成绩。假期,总被打工和一纸读书清单填满。上大学时,父亲同样送她一堆书。
小时候,她觉得很痛苦,但是长大了她认同了父亲的做法。她说:“现在回想,父亲让我做的每一件都是对的……我认同我父亲的教育方式,虽然我当时受了很多委屈,但我现在回想起来,没有什么不好,他让我成为一个内心很强大的孩子。”
后来的董卿我们都知道,因为热爱对数,厚积薄发从《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她把读书发挥得淋漓尽致。
把读书做到极致她,对读书这事儿也充满了激情。
03有些时候要逼一逼的
回到我们的主题:要不要逼孩子做不喜欢但有益的事?也许你已经有了答案。
我的想法是:
第一步,分辨这件事是否是值得做,有益。
第二步,如果有益,观察孩子是否真心喜欢做。
第三步, 如果发现孩子很感兴趣,中途放弃是因为遇到挫折,那么就他鼓励继续坚持下去。
如何让孩子坚持,再分享一个小技巧。
《让孩子的大脑自由》中有一个方法,叫做“正向强化”,就是用夸奖和循序渐进的方法,让孩子去做还不具备的行为。
比如,孩子拖拖拉拉不睡觉。你可以先建议他到卧室玩一会,但他同意时表扬他;然后给他讲故事,当他认真听时夸奖他;再然后,“我们一起玩躲猫猫的游戏吧?”在被窝里躲起来……就这样,一步一步让孩子顺利入睡。
人的行为是很容易被塑造的,同理,其他的习惯和技能也可以用“正向强化”的方法。
阅读书目
《态度》吴军
《让孩子的大脑自由》约翰•梅迪纳
《育儿百科》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