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印象:记忆中的柴火饭
2017-08-20
浠水老家
为浠水老百姓立传!
支持请点标题下蓝色小字关注。
往往,逝去的才是最美好的;
逝去的是我们的过往,留下的只能是记忆!
前日看到“秀美浠水”公众号的文章“记忆中的汤饭”,文笔流畅,感情真挚,诚然是写得很好的。
但里面有一点我有些不以为然,作者说他更喜欢天然气烧的汤泡饭,对土灶煨饭却不甚喜欢。说实在的,我小时候物质贫乏,能有菜下饭就不错了,哪有什么排骨、鸡汤泡的汤饭?!所以这种汤饭真的没有什么印象。后来了解到,那作者只是个中学生,和我差着年代呢,所以也就理解了!
不过,因为这篇文章,我想起了小时候的柴火饭。真的好多年没有吃过柴火饭了,甚是想念那个味道!
农家土灶
所谓柴火饭,就是用稻草,木柴做燃料,用土灶、大铁锅烧出来的大米饭。
柴火饭一般主要有以下四个制作步骤:
1
淘米
图片来自网络,这张最接近记忆中的木制扬场机
那时候的大米都是农家自己田里收割的稻谷加工的。古老的机器加工的大米难免有些沙子、谷壳等杂物。所以,我记得妈妈总是用勺箕反复的淘洗了三四遍,以过滤干净米中的沙子和杂物。
2
煮米
小时候常见的木锅盖(锅盖上是滤勺)
淘米的过程中,就可以在大铁锅里面烧一大锅水了。不待水烧的滚开,就把淘洗干净的米放进锅里,让它反复翻滚一会儿。(注:米下锅的时机特别重要,水冷了米容易沾锅底上,水过于滚开了,又容易把米烧浆,须在锅底的水开始冒泡,锅边水快开的时候才行。浠水老家人喊这个作“滋边水”)。这过程中要盖上盖子,但一般又不要盖得太严实,还需要时不时的用锅铲在锅里搅拌几下,以免潽锅(潽pu,水开了从锅里面溢出来)。
3滤水
竹编勺箕
米煮透后,灶里就不用添柴了。再拿捞勺把米捞到勺箕里面去。勺箕一般放在一个大铁盆上面。锅里面的米汤也一起淋到米上。这样,米汤自然就滤到大盆里面了。米汤也是个好东西,可以直接吃,也可以留着煮粥。
4
蒸饭
煮熟滤过水的大米,晶莹剔透,如钻石一般,但还不能直接吃。一是难免还有一些夹生,二是口感也不好,所以还需要经过最后一道“蒸饭”的工序。
在大铁锅底放一点水,把“熟米”慢慢垒上去,垒成像一个雪白的小山丘。这时可以用筷子在“山丘”上插几个眼。以便蒸汽可以从锅底流动,使整个米饭的山丘受热均匀。因为灶里之前有余火,这时候火不用太大,以免饭烧糊了。
就这样,一锅香喷喷的农家柴火饭就烧好了。最难得的是锅底还有金黄色的香脆香脆的锅巴。这样烧制的锅巴往往比米饭更受欢迎。
12岁以前,我是每天都能吃到这样的柴火饭的,当时太小,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从读初中开始,我在学校住读,吃学校食堂,食堂是用铝制的饭盒在煤上蒸饭,总有一股煤的味道,远远比不上柴火饭。
大学时放假回老家,特别想念家里的柴火饭。可是,那时候家里也用电饭煲煮饭了。妈妈说家里不种田了,柴火要花钱买。而且,用电饭煲煮饭方便省事。妈妈都一大把年龄了,我也不想给老人增加劳累,就没有提出想吃柴火饭的想法了。
窄口土瓦罐(浠水农村俗称“煨子”)
记忆中,成年以后,每次从外面回到老家,妈妈总是要操持一番的。用瓦罐在土灶里面煨肉汤是有的,好像也曾有一两次像小时候那样用瓦罐煨饭,那也是特别香软可口的。
前两年,老家房子重建,以前的土灶也不复存在了。换成了集成灶。虽然还可以烧柴火,但妈妈说,只能炒菜,已经不能用瓦罐煨东西了。具体什么原因,妈妈解释了两句,我没明白,也没细究!
时光匆匆,现在的浠水乡村虽然一般都还保留土灶,但普遍都用电饭煲烧饭了,柴火饭慢慢的成了历史,成了记忆!
时间可以改变很多东西,却改变不了情怀,柴火灶保留下来的记忆,总是回味悠长。一方灶台,一张铁锅,烧柴火煮饭菜,传达着暖心至深的味道。
真的非常想念那时候的柴火饭,锅巴粥,瓦罐煨饭...好想再吃一顿妈妈烧的柴火饭啊!
(文字为本人原创,图片来自网络。从今天起,小编启用笔名“王未”。哈哈,这笔名拜浠水文化名人周鹏飞先生所赐!自有他的意义,在此就不解释了...)
浠水老家
为浠水老百姓立传!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