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这部书是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博士、文史作家吴鹏所著。它描述了唐朝前期最为混乱的一个时期,从武则天退位到唐玄宗稳定政权。武周政权在一场政变之后灭亡,但武则天的政治影响依然存在,并且长时间发挥作用,这就是“后武则天时代。”
本书从新的角度描述了这段历史,认为武则天时代留下了时代课题,一方为“合同李武”维护武则天时代的李武团结,保证武氏利益不受损;另一方以“清算武周”为目标,武周篡唐的一切都需要彻底清算。唐玄宗在政治上属于清算派,而在制度上,则是继承派。如果说唐玄宗时代为光明盛世,那么后武则天时代则是盛世的前夜。
开元前夕的四次连环政变,无疑是唐代历史上的至暗时刻。
神龙政变 则天退位
武则天晚年,北方边防线上的两次战争引起了一个人(狄仁杰)的复出,推动李武两家争夺接班人位置的斗争走向白热化。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边疆的烽火,照亮了洛阳城里宫廷政变的刀光剑影,推动了帝国旗号从武周向李唐的回归。
契丹首领孙万荣深知那时的武周,因武则天连年的恐怖政治及对官员和军队系统的清洗,已虚弱不同,他不堪忍受被奴役,发起进攻。当时武则天通过封禅嵩山、新修明堂,全力宣扬武周已是人间天堂,根本没把契丹的进攻当回事。不过,在派出攻打契丹的大将统领是选儿子还是侄子的问题上,武则天倒是费了一番心思。
继承人问题上,武则天深受以男性为中心的宗法观念影响,李氏儿子和武姓侄子成为武则天最大的政治纠结。
李昭德从身前事与身后事两方面力谏女皇,打动了武则天,封李昭德为宰相,免去武承嗣的宰相职位。
武家子弟挂帅出征契丹,结果一路败退。武家人如此不堪大用,武则天想到请老臣狄仁杰出马。武则天只能转变用人策略势,让李武两派斗争重新回到了平衡点。被任命为宰相的狄仁杰彻底打消了武则天立武家侄子为接班人的想法。在李昭德的基础上,继续筑牢武则天“儿子比侄子亲”的思想钢印。以狄仁杰为代表的大部分朝臣之所以心系李唐,不仅是感情的维系,更大程度上是利益的捆绑,他们的父辈都曾为大唐创下汗马功劳。李唐子孙在位,之前的功劳仍旧算数;否则就会重新洗牌。
李武两家的明争暗斗,加上武则天宠幸的张易之、张昌宗两兄弟的张扬、跋扈,叠加在一起,终于迎来了逼武则天退位的神龙政变的临门一脚。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二,张柬之等人与左威卫将军等人率羽林军五百军士发动政变。武则天知大势已去,传位给太子李显,是为中宗。此次政变完全由于武则天贪恋皇权,不愿放弃皇位一手造成的。
景龙政变 中宗屠子
神龙政变成功,中宗反正,大唐归来。但政变后的朝局并没有天朗云清,而是继续波谲云诡。
二次登基的中宗并没有掌握皇位赋予他的皇权。在外朝,他面临张柬之等相权的压力,如芒在背;在内部,面临相王李旦、太平公主势力崛起形成的挑战。中宗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皇位。当他集中注意力应对内外阶级时,亲生儿子却走上了和他兵戎相见的不归路。
为稳固皇权,中宗将李氏宗室子弟召回,赐予他们相应的官爵。他收揽了皇族绝大部分人心,瓦解太平公主与上官婉儿的联盟关系。中宗拜武三思为相,武三思这堆死灰再次燃起火花。这意味着张柬之等人即将走上英雄末路。
中宗登基之初对张柬之等人用相权压制皇权极度不满,他下诏书将他们一个个贬到边远地方,永不调动。在五王被害的问题上,太子李重俊起了一定作用。只是他没想到,他帮武三思除掉五王,武三思立刻就把矛头对准了他。中宗默许武三思诛杀五王巩固皇权后,将皇权交给韦皇后、武三思和安乐公主代理。自己则经常率群臣登山临水,品宴会赏歌舞。
三子李重俊意识到,太子之位等不来,听闻妹妹安乐公主竟然要当皇太女,他被彻底激怒。他深知父皇身边尽是小人,决定铤而走险,拼死一搏!
李重俊等人将武三思、武崇训父子等人杀死,终因缺少斗争经验等种种因素,导致他发起的景龙政变失败。之后,中宗的不安全感更加强烈,对李旦和太平公主的防范更上一层楼。
唐隆政变 睿宗上位
景龙政变的主要任务是完成神龙政变没有完成的历史任务:一是清洗朝堂上的武氏势力;二是结束女性政治,重建李唐皇族对朝政的主导权。不幸的是,由于组织者的能力问题,这两个任务都没有彻底完成。
景龙政变虽然让武氏宗族失去领头羊,但原先依附于武三思的朝政实力还在,且几乎没有伤筋动骨。这股势力在政变后迅速向中宫靠拢,转而成为韦皇后的支持力量,形成韦武外戚势力合流的态势。中宗为继续打压李旦和太平公主。他有意放纵韦皇后、安乐公主干政,导致朝堂上的女性政治因素更加强盛。
中宗驾崩后,韦氏势力几乎形成一手遮天的政治架势,武则天改唐为周将李唐子孙几乎杀的干干净净的历史似乎要再来一次。李唐皇族被迫挺身而出,为保生命安全和皇族荣耀而战,让四方万民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的天下!
韦皇后接班武系势力,中宗极力抬高韦皇后地位的同时,不忘为抬高自己添砖加瓦,以确保无论在实际权利上还是在意识形态上,都将韦皇后的后权控制在皇权允许的范围内。在中宗默许下,韦、武两派势力急剧合流,几乎与李皇家族平起平坐。
韦皇后和安乐公主等人甚至将手伸进宰相班子,又在中下级官员中扩充势力,将自己的党羽安插进朝廷各部门。中宗耽于玩乐,未听取忠臣的谏言,放纵妻女祸乱朝政。
在中宗五十五岁时,他极有可能是突发心脑血管疾病而亡,而不是像传言中所说,被韦后和安乐公主等毒死。中宗宾天,大唐的核心权力出现真空。上官婉儿在思考何去何从,临淄王李隆基(李旦的第三个儿子)进行了长久的准备,正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李隆基因李重俊发动政变受牵连,被贬为潞州别驾。他趁此机会广泛接触百姓,积累了丰富的从政经验;他广结豪杰,网罗一些出身底层的人才,收拢中层官员。参加中宗的祭天大典仪式上,面对韦皇后的亚献,李隆基很愤怒,他对李唐政权再一次有了生死存亡的危机。他必须为保卫江山社稷而斗争。他越过父亲李旦,为自己争夺皇位铺路。
最终李隆基铤而走险,发动政变。他诛杀韦皇后和安乐公主,连同上官婉儿也“斩于旗下”。之后,他对太平公主的势力进行打压,李隆基凭借成功政变,为李唐皇族立下不世之功。
睿宗二次登基,他的皇位是靠儿子的政变和妹妹太平公主的拥立得来的。如何重建属于自己的独立皇权体系,考验着睿宗的政治智慧。
先天政变 玄宗开元
官修史书的政治语言中,睿宗二次登基后的历史进程,被写成为太平公主与太子李隆基的斗争史,是太平公主权欲膨胀,步步紧逼。李隆基退无可退,被迫还手,一剑封喉。而睿宗面对儿子与妹妹的斗争,本着手心手背都是肉的亲情,反复和和稀泥,最终心力交瘁,索性让位撒手不管。其实,在真实的历史进程中,李隆基确实是政治斗争中的一方,但作为另一方的太平公主,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个木偶或打手。提着这个木偶。操纵这个打手的人正是睿宗本人。
睿宗二次登基后的朝堂政治主线并非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之间的姑侄斗法,而是姑侄斗法掩盖下的睿宗、玄宗父子相杀。在父子最后的决战中,睿宗甚至不惜跳楼自杀,也要与儿子同归于尽、玉石俱焚!
睿宗登基之初面临的第一个对皇权的挑战来自侄子李重福。李旦、李隆基、李重福虽然都把韦后当成政治对手,但他们同样视彼此为政治对手。
睿宗登基后,继续监视李重福。李重福起兵造反,最终跌落漕运水渠淹死。同时,中宗的另一个儿子李重茂被废。唐朝皇位传承彻底从中宗转入睿宗系统。睿宗为李重俊发动政变一事给予平反,随后对五系势力的系统清洗全面展开。他先是否定武周,后为了确立其登基的合法性,又重新评价武周革命,为中宗时期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拉拢太平公主,打击李隆基的势力。
睿宗为很好地保持他的皇位,不断地在儿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之间寻找平衡点,让他们相互制约。他甚至调整宰相班子。太平公主只塞进去一个人,太子更是一个心腹也没能拜相。随着时间的推移,睿宗、太平公主和太子两派三方解决权力矛盾的和平空间越来越小,只能走向暴力解决的最终对决。
睿宗积极推动唐朝与突厥和亲,为解决西北边防不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借机解决李隆基的问题。他意在将李隆基调出京城,切断其与禁军的联系,动用边防军的力量将其废黜。李隆基搅动边关,睿宗的计划失败。
睿宗虽退位为太子皇,但他仍然掌握着最高的皇权。面对危机局势,玄宗箭在弦上,不得不发,遂发起政变。虽然有睿宗跳楼自杀的小插曲发生,最终父子俩正式完成了权力交接,玄宗成为真正的皇帝,太平公主被赐死。
唐玄宗下诏改元开元,新的开元时代开始,经历四次政变的大唐,终于摆脱高层政治动荡不安的乱局,最终踏平坎坷成大道,拉开开元天宝盛世的序幕。
在大唐的政治舞台上,历经这四次政变的各色人等,其命运仍在起伏。历史大局还在按固有的逻辑和规律上演,无论是失意者还是得意人,剧中人谁也没有笑到最后!
本书采用通俗流畅的手法,大量的史实,详细说明了四次政变的来龙去脉,让读者明白历史真相的同时,了解到各方势力在困境中谋求破局的艰难历程,让我们从众多人物的立场变化和人性幽微中探寻政治动荡的深层原因,懂得更多超越时代发展的镜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