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作业由于提交时间晚,将被记入了下一个周期。针对这个事情,我曾给出解释,“作业提交迟了,就纳入下一次作业了”。没想到,一句简单的解释,却造成了没有按时完成作业的原因。
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接到一个任务,是那种乍一听可以完成,可实际操作起来却无从下手的感觉。
【感】站在我的角度,我认为我的解释有问题,在接到问题的时候,我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问题的回复是否会对她造成异议,而是依照自己的理解进行了解答。
其次,每天的事情太多,我没有针对“我所言,是否对方所受”进行反思。
再谈工作,由于任务不明,在开展的过程中,自然有些麻烦,急的头疼,无从下手,心里焦虑,喝水都塞牙……一切都是因为自己在接受任务时,没有用三秒钟,构思一个大纲,反过来问一下是否符合要求。纠结的过程花费了我很多的时间。
【思】经历了以上的事情,在给他人回复信息时,我尝试用简短少量的字,去解释一些事情,目的是尽量把内容表述清楚,但一来二去,我发现我所讲并非对方所要。
工作中,我在问问题时,内心其实已经对问题时答案有所期待,只是需要确认一下。情况一,他会直接告诉你答案,然后各忙各的;情况二,他在告诉你答案之后,又把来龙去脉说一遍,以便于你理解。
其实这时,我早已经转回到自己的思路中,对方讲了啥,我根本不知道。
反思,别人只是想要一个结果性的东西,例如,你是否到了北京?只要回答“是”或“否”就可以了。而我,却把如何乘车,过程中又遇到了哪些事解释了一通,显然,我的行为显然有些多余。
这两天在读《如何阅读一本书》,书中提及,读者只有有效地捕捉到作者提供的信息,两者的思想才能达成一致,且这个过程是需要两个人相互努力的。
人与人之间的日常沟通亦是如此,一方抛出信息,另一方能够准确的接到,并且将这个活动循环往复,两个人才能擦出火花,渐成知音。如果一方抛出,另一方错过了或没接住,那这个聊天最终会无果而终。
【行】经历了咨询、答疑、反思,我发现了自己在处理事情时,经常会想要把事情解释清楚而把一个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就像这次作业未完成提交红包的问题。其次我认为,自我成长的事,与他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