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从学校毕业,然后进入知网工作,一直到现在有了10年工作经验。
那年是建党90周年,当年我并没有什么感触,我只知道我即将研究生毕业,我必须去找工作,因为相比较其他同学,人家已经工作了两年多,挣钱不挣钱不知道,但是在一些好单位工作确实有一些,也很让人羡慕。
于是我和另一个同学去出版集团下属的一家新成立的公司实习,那是一个卖按需印刷设备的公司,领头负责人是一位中年台湾人。我见识了商务印书馆卖的四库全书,一套作为镇馆之宝卖卖还是挺贵的,但是印刷行业始终是夕阳产业,所以这套设备并不好卖,他们找到的需求点就是卖给图书馆赚钱,一套设备30万,因为同样一套设备,美国进口的就需要100万,非常具有价格优势。但是无论怎么描述这个场景,我很难想象图书馆买一套按需印刷设备,除了用作教学之外,用于图书馆破损图书的按需打印,成本真的太大了。而且按需印刷还需要很多版权图书进行授权,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我觉得这个钱太难挣了,所以和他们一起过了年会(去KTV唱歌)后,我就跟这家公司说再见了。也不知道当年那位办公室副主任有没有退休,他唱歌真的很毁“隐形的翅膀”这首歌。
当时我是特别想留在集团工作的,即使这家公司只是集团投资的下属公司,并不是纯粹的集团公司,因为我们不在集团大楼里面,而是在集团大楼附近租的居民楼。在那里进行办公,完全是仿照马云的十八罗汉的方式进行的,因为公司是刚成立不久,办公条件很一般。我们早上来还需要扫地拖地,典型的台湾管理风格。我们没有实习工资,但是管饭的,我们需要走着去集团大楼,去楼上员工餐厅自助,如果晚上没走,也可以去吃,感觉这点是像互联网公司的套路。
这个大楼我也随导师去参加过一个传媒公司的会议,需要专家给予一些建议。因为PPT我参与制作的,我有时候觉得自己的水平不行,做出来的PPT也是交差制作,但是被导师描述的很好,就因为导师精彩绝伦的讲述,让我对自己的水平判断不正确起来。
后来我就去知网工作,也是一波三折,其实想想也挺心酸的。我之前已经在互联网投递了简历,应聘了知网大众公司的编辑岗位,接待我的是一位小姐姐,是移动端这块的,我面试通过了,到了公司总经理这里卡住了,他说今年的编制满了,需要明年再进行招聘,让我明年再来。我不理解一家公司为啥还需要编制,公司的总经理竟然没法招聘1个编辑,以这种理由打发面试者。
不过冥冥中自有天意,我后来还是进了知网,不过不是这个部门。进入知网也是2周之后,因为公司工位紧张,所以去了之后没有地方可以坐,我就坐在门口的沙发上,人家到点上班,我也坐在沙发上上班,人家到点下班,我也在沙发上起来下班,一直坚持到后来的领导面试我,我才得以从沙发上解脱出来,开始我的知网生涯。
因为这次的进入,才有了我这十年回忆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