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一个大学室友聚餐,两年未见,聊得很尽兴。自然而然地聊到了大学同学的近况,突然她很认真地对我:‘’你太少发动态了,简直是查无此人。‘’是的,我的朋友圈半年可见,完全空白。出于辩解的本能,我郑重其事地告诉她我不喜欢展示自己的生活,而且认为大多数朋友圈都是虚假的繁荣。最后,我们匆匆告别。她只是在上海出差,明天就回广州。
回到出租屋里,昨天的碗还没洗,发出腐烂的味道;镜子里的女生看起来像一个生无可念的刺猬。室友喜欢在朋友圈里记录生活的点滴,精心拍摄的照片配上幽默的文字,并不让人讨厌,相反显得可爱而有趣。很多人给她点赞,其中包括我。
事实上,我每天睡觉前和睁开眼后的第一件事都是是打开微信,刷朋友圈。
她站在蒙古草原上,笑得像一朵向日葵,背后是高高的蓝天;
他穿着硕士礼服和朋友对着镜头大大地比了个V字;
她们刚刚养了第二只猫,是软萌可爱的布偶。
似乎所有人的生活都很充实,健身、拔草网红餐厅、旅行、恋爱、出国留学……我虽然不发朋友圈,但是会给每个人点赞,绝对一视同仁。
而我的生活有什么值得记录的呢?第三份工作维持了一年,也是毕业以来年限最长的一份工作。上班的时候会尿频,在洗手间一待就是10多分钟;中午假装感兴趣地听同事聊房子和小升初;下班的时候最先走人;回家就躺尸。挣扎中冲动地辞了职,不敢告诉父母,隐约地担忧自己搞不好会流落街头。与朋友圈那些新鲜有趣的照片相比,我的生活就是暗室里的废片抑或是墙上的一抹蚊子血。
你看,多奇怪:读书时,大家都差不多,至少表面上看起来是这样:上课下课,闲聊。毕业三年不到,怎么就这么不一样了呢?‘’查无此人‘’实际只是刺猬的刺,乌龟的壳罢了。
两个星期后,我收到了室友的信。她说她爸妈今年正式办了离婚手续,弟弟明年上大学;她想努力挣钱,支持妈妈。她说我很幸运,能够没有后顾之忧地去寻找内心想要的东西。她说她发那些好看有趣的朋友圈,是想珍藏美好的时刻,暗示自己人生并没有那么惨淡。
她的来信让我思考了很久。点开自己过去发的所有动态,有关于作业的吐槽,有去香港大学交流时的合影,还有一些花心思写的小段子,我才想起原来从前我也这么用心地记录过生活。而那段时光也并不总是快乐,和父母吵架,对前途的迷茫。我意识到我对自己的现状闭口不谈,讳莫如深,无形之间贬低了自己的生活,让我偏执地认为所有的人都比我过得好
如果换种叙述角度,事情应该是另外一个面貌。尝试了三份工作之后,我对自我的认识也逐渐清晰:比如不太适合特别细致琐碎的工作;比如相比薪资,更在意工作能否创造真正的价值;比如,我需要学着克服浮躁。我的每日千字计划已经坚持到了第五天,还开始了PS的学习。我也并不是孤助无援,住在一起的妹妹,会为了缓解我的经济压力和精神焦虑,周末请我看电影和吃大餐。
喜欢的日剧《悠长假期》有句台词:人生不如意的时候,是上帝给的长假,这个时候就应该好好享受假期。当突然有一天假期结束,时来运转,人生才真正开始了。如果把赋闲的日子看成是自己给自己放的假,好像变得没有那么不堪了。
我并没有妄想之后所有的一切不如意都会变好,只是更有力量来面对这次人生低谷,不至于被它吞噬。
窗外,天上的云稀稀疏疏,像停靠在码头的小船;床单上的蓝色小花被风吹起又落下;两杯奶茶,去冰,微甜。我拍下照片,发了一条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