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今天读《把时间当作朋友》时的一个感悟,书里李笑来用自己亲身经历的两个例子说明了一个事实:就同一个原因,人有可能做出两个完全相悖的决定。
书中李笑来用自己小时候花10元钱(相当于现在的几千块),参加了一个少年宫的暑期编程培训,为以后自己的工作和出书提供很多便利(多维度竞争力),在当时没人知道学习这个东西有什么用处,当时的心理应该算是,"学点东西也没有什么坏处",这是第一个例子。
第二个例子是李笑来在接触电脑的十年之后才学会的"盲打",那个时候他已经上大学了,学会"盲打"也是机缘巧合,他跟一个妹子网上聊天的时候自己领悟的,在此之前他一直是"二指神功",学会了"盲打"之后,他发现利用电脑做读书笔记,比用手写笔记效率高多了,他就努力练习"盲打",提升打字速度;同时他也在后悔为什么没有早几年就学会"盲打",在之前的十年间,他有很多时间和机会学习"盲打",因为他从小家里就有打字机,接触电脑也很早,而且学会"盲打"也就最多一周时间,之所以没有去学,是因为他觉得学这个没什么用,自己以后又不打算做打字员(错过一次升级)。
上面两个例子都是李笑来在书中记录的,一件事增加了自己的多维度竞争力,另一件事是错过了一次升级,但他们的原因确是相同的,都是觉得不知道学这个有什么用,但是第一件事情上是不知道有什么用,先学了再说,技多不压身;在第二件事情上是不知道有什么用,那就是没用,不学,浪费时间。相同的起因,这就是一念之差造成的差距,一个是建立了多维度竞争力,一个错过了一次升级。
这个一念之差往往就会把人分成两类,一种是不知道这个东西有什么用,先学了再说的人,我们暂时称他们为"甲";另一种是不知道这个东西有什么用,而去拒绝学习的人,我们暂时称他们为"乙",在很多时候,甲可能就没有想过这个东西有什么用,那就先学着(也可以说是对新鲜事物保持好奇,并且愿意"玩"),许多年之后,他自然而然的找到了那个东西的用处,享受这项能力给他带来的好处,我切身的体会就是office工具,当初很多人觉得不就是打字,做表格,做幻灯片的东西嘛,没什么用处。我相信现在依然有人这么认为,但是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们,如果你从事的是需要用到这个工具的职业,你跟别人之所以收入上差出一倍多,就是因为这个工具,他可以让你的工作效率和文档可读性不知提升多少倍。
再说一下乙这类人,他们永远都不会知道这个东西对他究竟有什么用,因为他从未拥有过这项能力,也不可能亲身体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凭自己的经验能够得到的结论只能是:我没有这项能力也没什么。也许有一天,当他因为没有这项能力而遇到尴尬的时候,可能会感叹:当初不懂事,如果学过就好了。但他有可能也只是发一句感叹,当再遇到学习机会的时候,他依然会选择放弃,首先是他惯性思维,然后可能还会多出一个理由:现在学已经晚了。他可能很希望自己的下一代可以变成好学的人,但是他忘记了,他的下一代是在他的影响下成长的。这也印证了中国的老话:龙生龙,凤生凤。
我想跟甲说一句话,我会加入但你们的行列。我也想跟乙说一句话,你的成长不只是你一生的事,有可能他关联着你的整个家族命运,学习永远不晚,改变你的思维,从现在开始改变你整个家族的命运。
成长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用愚公的那句话就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你现在的成长不只是为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