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蛮喜欢斋藤孝的书的,所谓方法论。它特别的接地气。但我没有把它做成方法论来读,里面引用了很多人的书和观点,开阔了我的视野和见识。 他的书大概就是用他的方法写出来的,我不知道有多少是他自己的观点。很可能是拼拼凑凑出来的。例如《思考的快与慢》那几篇我就觉得不如原书好读。但是正如作者推荐的那种读书方法一样,只要这本书有三个地方能学习到新东西,就没白读。他只起到一个介绍的作用。
学到的东西:
1. 我非常的佛性, 经常会想, 没事我回去自己想想就好了。 所以我要练习在紧张状态下思考的能力。争取上课可以听懂老师的课, 下课不用复习。
2. 提高“提问能力”的关键有两点。一个是积极地做备忘录,不仅要记录对方的发言,也要随时记录下自己想问的话。
3.读书读得越多,相应地就越能够锻炼长时间持续思考的能力。(虽然我可以一口气把长篇读完, 但是我觉得我思考力还是需要提高)
4. 关于读书, 我一直觉得读书就是为了一个爽字。 一直嫌弃自己在读书的思考力不够, 但是读了作者这样的一段话让我得到了很多安慰, 但是不可以为此而掉以轻心, 没有主动思考的读书还是归为娱乐。
作者的话:
“如果让叔本华和尼采对读书做出评价的话,他们会说“读书是懒惰的人做的事”。因为读书不是一个人在思考,而是在优秀的作者带领下进行思考的。在他们看来,读书是一种轻松的思考方法。
如果要立志成为贤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对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到达“懒惰人的境界”是先决条件。”
5. 嗯, 通过和优秀的人才交流来接受刺激,沉睡的基因可能就会苏醒。, 我非常的需要刺激
6. 如果是三四年前的畅销书,并有巨大的评论数量,时至今日仍然有人做出评论,那么这本书就可能是长期畅销书,购买之后不会有损失。
7. 读书经历+实际经历能够创造独特的小话题,提取10个左右自己喜欢的部分,将它们和自己的经历结合为一组,编成一些小话题。
8.快读书的模式: 这种感觉就像是边用探照灯照射着,然后细细品味突然出现的“猎物”。
9. 总体来看,越是“工作能力强的人”就越不认为“工作就是人生的全部”,这是为了避免自己的视野变得过于狭窄,所以他们一直保持心灵上的悠闲,并将之引入工作。
10.参加会议或者商谈的话有三点要素必不可少,即“数据”“视角”和“想法”
11. 正是因为我们展望的是最高级别的问题,所以才能给我们源源不断的持续思考的能量
喜欢的引用:
1. 根据《五轮书》,对事物的看法分为“观”和“看”两种,同时兼备这两种看法十分重要。这是剑道的精髓。
也就是说宏观把握全局的“观”和集中一点的“看”,这两者都有必要掌握。如果这是普通段位的练习剑道者的言论
2.太宰治:
不止是《飨応夫人》,在太宰治的小说里面人物的生活方式,大多都与社会一般的价值观相背离。他们的内心经常摇摆不定,又会有不可名状的危险气息、让人无法相信的感觉,但也会让人不觉想到:世界之大,有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和想法。太宰治的小说有这样一种真实性和说服力。
3. 杰弗里·迪弗的《圣诞礼物》那样的短篇小说也很有趣。这个作家虽以《人骨拼图》为首的《林肯·莱姆系列》而闻名,但是他的短篇小说同样短小精悍。一边阅读一边想着“最后的结果应该是这样吧”,结果这种预想会被颠覆,就会被他的思考能力所折服。
4. 唐纳德·维斯雷克的《多特蒙德系列》也充满了幽默感,会给读者带来无限乐趣
5.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汤川秀树博士有一本描述自己前半生的著作《旅人:一个物理学家的会议》,在这本书中,有一章节讲述了自己年轻时候坦率干脆地回绝了国外留学的故事。
不知为何,如果没有完成一件自己的工作,我不想出国。我想确定自己研究的主题。并且,希望凭借自己的力量,努力到极限,不管经历多少失败也无所谓。如果能够获得成功,再与国外的学者交流。
……我将全部的智、情、意毫无保留地投入研究中。如果有想要半途而废的心思,那么研究是全然无法继续下去的,我就会变成一个无用之人。
朝向更深层次前进和努力。
6.宫泽贤治
他的创造性超越了时代,从年幼到年老的学生无不受他影响。这也是只有“持续思考的能力”才能做到的。
是像地下的河流那样深远广大的思想。
宫泽将之深入到自己的身体感觉中,全身心地钻研表现这种思想的方法。如果直接表现为佛教教义本身,可能充满说教意味,引人反感;可是如果能够结合自身将教义过滤一下,那么不管是谁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教义,并创造出意义深远的故事。
还有好多需要练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