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老师在某期的“沁蕴心语”说:“我们那么介意别人懂自己,曾己何时我们懂别人吗?懂自己吗?与其渴望被人读懂,莫若花时间读懂自己更有意义”陈老师说的是至理名言! “读懂自己”的命题与古希腊三哲之一的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的著名命题相似。
由于中国人缺乏逻辑理性的思维以及忏悔的传统和习惯,要做到“读懂自己”或者“认识你自己”相当难,但若有这个“认识你自己”的强烈意识和决心,辅以一些方法,“认识你自己”还是有非常可能的。
那如何“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通过与人“对话”对一些关涉到人自身品格的概念和观点进行辩论的方式,来认识自身的。例如,道德是什么?中庸是什么?正义是什么?善是什么?勇是什么?虚心是什么?等等。举一个例子:
有一次,苏格拉底与一位青年学生讨论道德问题。苏格拉底问这位青年:“人人都说要做有道德的人,你能不能告诉我什么是道德呢?”那位青年回答说:“做人要忠诚老实,不能欺骗人,这是大家都公认的道德行为。”
苏格拉底接着问道:“你说道德就是不能欺骗人,那么在和敌人交战的时候,我方的将领为了战胜敌人,取得胜利,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欺骗和迷惑敌人,这种欺骗是不是道德的呢?”那位青年回答道:“对敌人进行欺骗当然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人就是不道德的了。”
苏格拉底接着问道:“在我军和敌人作战时,我军被包围了,处境困难,士气低落。我军将领为了鼓舞士气,组织突围,就欺骗士兵说,我们的援军马上就到,大家努力突围出去。结果士气大振,突围成功。你能说将军欺骗自己的士兵是不道德的吗?”那位青年回答说:“那是在战争的情况下,战争情况是一种特殊的情况。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能欺骗。”
苏格拉底接着问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儿子生病了,父亲拿来药儿子又不愿意吃。于是,父亲就欺骗儿子说,这不是药,是一种好吃的东西,儿子吃了药病就好了。你说这种欺骗是不道德的吗?”那位青年只好说:“这种欺骗是符合道德的。”
苏格拉底又问道:“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是道德的,那么什么才是道德呢?”那位青年回答说:“你把我弄糊涂了,以前我还知道什么是道德,我现在不知道什么是道德了。那么您能不能告诉我什么才是道德呢?”苏格拉底笑着回答道:“其实,道德就是道德本身。”
苏格拉底称这种方式为“精神助产术”:“让言说本身产生辩论并导向普遍定义 ” 。一切结论只有在对话的过程中产生,它是一个逼近和敞亮真理的过程,关于事物本身的规定性在对话的过程中不断显现。(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 傅正:《四种辩证法,从苏格拉底到阿尔都塞》)
这种方式其实我们也可以借用一下,对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与自身有关的认知、情感、行为的概念进行正、反两面的剖析,比如:聪明、智慧、爱、美、善、正义等。不一定与别人进行对话辩论,自己与自己对话或者进行内心独白也可以。
也可以按照康德所说的普通人类知性(共通感)准则来进行反思:1,自己思考。2,站到每个他人的地位上思考。3,时时与自己一致地思考。第一条是无成见的准则,是永不消极的理性准则,是知性的准则。第二条是扩展的准则,从一个普遍的立场,显示出具有远大开阔的思想方式,是判断力的准则。第三条是连贯思考的准则,是最难达到的,同时也只能通过前两条准则的结合,并且经过由经常遵从那两条准则而渐趋得心应手之后才能达到,是理性的准则。(康德《判断力批判》第40节,关于作为一种共同感的鉴赏力,曹俊峰译)
也就是说,首先对与自身有关的认知、情感、行为的概念诸如聪明、智慧、爱、美、善、正义等,按照自己的观点进行思考,然后按照他人的普遍性观点进行思考,最后结合两者,形成比较理性的观点,对照之,看看自己哪些做到了,哪些还没有做到有待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