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警告:这是#胡扯闲谈系列。关注的是没什么意义可以分析的但看上去还挺有趣的东西。]
咖啡馆里总共有两批人。一批本来是来喝咖啡却顺便开始谈工作的,和一批本来是要工作却过来坐在馆里闻咖啡的。这两批人极难分辨,尤其在他们坐下来的第一反应都是找Wifi的时候
总是要有的引子
为咖啡Wifi打分的Tsufee
连密码都众包了的CoffeePower
总是要有的引子
和一个法国企业家聊过天。他当时打算在香港做一家本地小商户的推荐平台,精选推荐一些小众商户(和小众活动)给初次来港的游客。聊天时他展示了网站的模型,都是精美的编辑排版后的照片。
关于精选,他的定义是由团队和合作的博客手推荐一些少有人知,但非常不错的地点,比如说咖啡厅。
说话时我们坐在上环一家比较雅皮的咖啡馆。下午三到五点,座无虚席。几个欧洲人人手一杯香槟聊天,两三个正装客捧着电脑,一直没碰手边的杯子,一桌子女孩子围着巨大的冰淇凌吐司尖叫。法国人一口咽下一杯特浓,我暗自忧心他精选的标准到底是不是游客需要的标准,却没敢问。
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他放弃了这个项目。而那个颇具情调的网站,以及面向游客精选推荐的概念还是不断帮他吸引到AngelList上的关注者。
上文其实和本文主题毫无关系。我之所以把这个死掉的项目又提出来晒一遍,是在看到Tsufee的时候突然明白,对一个法国人而言,一个咖啡馆应该具备各种可品的微妙元素,而对一个程序员,或者说大部分互联网用户而言,它就是二维的。
为咖啡Wifi打分的Tsufee
如果题图不够的话,这张图至少进一步回答了本文标题的问题——咖啡,以及Wifi。排名不论先后。
一个数据成瘾患者,一个标准的程序员或刚入门的产品经理会在看到Tsufee网站的第一眼就心生爱意。因为这么多年以来,终于有个网站深入用户地理解了咖啡馆的主要评估手段,而且提供了可以直接比较的精确数据。
而在点开任意一个咖啡馆的档案后,他们刚才的爱意可能就变成了哔了藏獒的暴怒感:
对的,毫无具体的评分标准,没有用户评价,经常连图片都没有。
而我之所以贴这家KaffeCentralen咖啡馆的档案,是因为当年在芬兰交换读书的时候在这家喝过几次咖啡。无论如何,我是说无论如何,他们的咖啡都不至于沦落到负数的地步。
开头没提,网站似乎是个芬兰站点(tsufee.fi)。该地生活极有特色,和美国国内都大为不同,展开讲会是个有趣的话题,但如果只针对本文简单粗暴地提一点的话:首都区外大量咖啡馆无wifi,首都区内看运气。
说到这,我似乎也理解了创始人觉得有必要做个为咖啡和wifi分别打分的网站出来的惨痛心情。
连密码都众包了的CoffeePower
有些东西是你一听说会喜大普奔,仔细一想竟然不知道意义在哪里的。
比如说在列有Wifi的咖啡馆的时候注明Wifi密码。我能想到的最有可能的应用场景是蹲在咖啡馆后门蹭Wifi的时候查一下。
这个站点比较吸引我的,除了众包各个咖啡馆Wifi密码的脑洞之外,就是依托第三方服务的方式。网站是该公司的一个兴趣项目(在子域名上),本身只有一页简单设计,各个地区的咖啡馆列表是直接链到了Foursquare的列表上。
这样做好处明显,对管理人来说省时省力省成本,对用户来说不需要另外熟悉新的操作方式。
当然坏处也明显,比如扩张的时候会严重受限于该服务在当地的受欢迎程度。下方这个关于香港咖啡馆的Foursquare列表,总共就只有两个人存了:
这三家我都去过,里面的咖啡和甜点都不错。Habitu好像是连锁的,密码都是ilovehabitu。但不得不指出还有很多咖啡馆的wifi密码是打印在收银单上,有效半小时的,这种情况前人分享就毫无用处了。
说到最后,发现除了这两个有趣的站点外还可以看到芬兰和香港在咖啡馆文化上的特点。两地除了星巴克和太平洋等连锁企业外,普通咖啡馆里都很少见到捧着电脑坐半天工作的人。 区别在于前者是生活文化上咖啡馆主要用于社交,后者是狭小地方旁边人虎视眈眈排队你不太有胆量占着位置。
----
全文完
注:这种把服务放在其他地方运作的方法还是挺有趣的。某家Coworkation公司就是用Strikingly架站(无独立域名)然后用Typeform作为提交信息的手段,在某期《本周吐槽》里提过
[注:本文于4月9日通过公众号发布(链接为原文)。 目前正在往这里搬的是过去的文章。微信用户可以关注钛点(taipoint的公众号,非微信用户可以关注推特@taipointfun,或者TNW Index上的档案(在逐步建立中,话说我真的有在认真建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