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静待花开
年关将近,公司准备在内部进行一次先进部门的评选。当全体员工收到了主办方发送的活动通知后,领导叫住了小张:“去问一下这次评选的具体标准,咱们好提前做准备。”如果换做是你,会当场蒙圈吗?其实,蒙圈的原因无外乎“不知道找谁问”和“怎么开口问”两种,别着急,在看完今天这篇文章之后,你肯定会胸有成竹的跟领导说:“好的,我去办!”
人说:现代社会是复合型人才的天下,传统“一招鲜吃遍天”的时代早已过去。这话咋听起来未免偏颇,但是仔细想想未必不是“现实”。比如说你运用文案能力写了一篇文章。如果想发表,至少还需要排版、配色等能力将其美化,才能推送到各大平台,博得更多读者的眼球。而如果需要将其做线上分享,那么对PPT的制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就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如果是线下分享呢?当众演讲、语言感染力、沟通应变能力等等一系列的要求都会随之而来。也就是说,在现代社会,要想做出点名堂,只凭一种能力是远远不够用的。那么,有没有一种能力是我们做所有事情都避免不了,必须使用的呢?这就是“社交”。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社会中,婴幼儿期大多是与家人打交道。从上幼儿园开始,就有了自己的社交圈,一周大部分时间是与老师、同学共同渡过的。毕业上班后,更是一天至少8小时要面对领导、同事。而时下,智能手机已然演化成人类的“附加器官”,社交APP的兴盛,让你在“非工作”状态下还要无时无刻地与朋友沟通交流。可以说,社交就如同我们的吃饭睡觉一般正常且重要。那么,如果遇到开头的情况,你会进行“有效社交”吗?
我们今天不妨从一本可以有效提升社交能力的图书:《如何实现有效社交:做一个高段位的沟通者》开始,修炼下在通往“有效社交”道路上的实用技巧。
充分了解社交对象
在沟通前,我们一般会习惯性地假设沟通对象是处于和自己一样的状况下的,而很少去认真考虑对方究竟在想什么。试想一下,有谁会全神贯注地听大段大段的与自己毫不相关的内容呢?所以,在完全不了解对方的前提下,社交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那么,应该如何去准备一场“有效沟通”呢?
1、明确自己的目标,分析当时的客观情况,以及希望达成的结果。
2、找到与目标人物有关联的人员,试图摸清对方的各种信息。(年龄、性别、性格、家庭、兴趣爱好等)
3、列出“问题清单”(一个沟通对象),或者WIIFM表格(多个沟通对象)。
好了,回到文章开头的任务,小张现在需要做些什么呢?
希望得到的结果:得到本次部门评优的具体标准信息。
客观情况:不了解活动责任人,贸然打电话恐怕不妥。
行动:在公司内部系统上搜索下活动负责人,通过照片,了解是男是女,大概多大年纪。然后向同一年龄层相熟的同事打听下(参考“问题清单”):是不是好说话?喜欢直接通过电话还是即时软件进行沟通?甚至打探下对方的爱好,家庭情况等。总之,信息挖掘得多少全凭临场发挥,如果感觉不够还可以多找几个熟悉的朋友继续询问。
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当你需要面对一个群体去说服沟通的时候。比如,临时成立的项目小组,作为小组长的你要如何与临时成员进行项目动员和日常管理呢?还是那句话,找到他们最关心的点,逐个击破。这时,使用WIIFM表绝对是明智之举!
组织好沟通语言
在了解了对方的情况后,是否就该去开口说了呢?不然,没有组织过的语言对“社交”同样有致命的伤害。回想一下,多少次我们面对“云里雾里”的大会发言,只能一脸无奈的消耗时间,谁也不能从一团乱麻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更何况,人的大脑对于信息的收集是有天然缺陷的,人们往往只能记住开头和结尾的信息,而对中间大部分缺失的信息会自行用“相似、不准”的部分补充上。所以沟通时的语言组织是将观点正确传达出去的关键。
先来看下书中的表述五原则:
保证内容与对方密切相关。
开门见山,注意开头和结尾的重要性。
视觉化地描绘出你的信息,语言简练(每句12-15个字左右),尽量少用形容词。
运用“3”这个神奇的数字来进行总结,使对方能够记住你的观点。
保持互动。千万不能自己滔滔不绝,对方早不知神游到何方了。
原则都记住了,具体如何做到高效组织语言呢?书中介绍了一个实用的工具:信息地图。个人理解信息地图与我们常说的思维导图很相似:在图中央有一个“核心信息”,由其发散出若干个“证据点”用以支撑核心。每个证据点还可以发散出数据、事实、故事等各方面的支撑信息。
所以,这个时候小张就应该画出一张信息地图,将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在头脑中构思成熟。
善用视觉化手段博得共鸣
到了见面沟通的时候了,通过接触,如果对方认为你“不可信任”,那么前面的努力恐怕就全都白费了。本章节中作者列举了高效沟通人士的四个特质:个人魅力,认真,可信和可靠。那么,如何将自己的特质展现出来呢?
1、良好的个人形象。包括进门看对方的眼神和握手的方式等等细节。
2、观察对方的反应,讲话方式,适时调整自己,设法与对方产生“化学反应”。
3、保持积极的心态,即使对方给出了负面信息,仍然要设法传达给对方一种正面的感觉。假如活动负责人表达:“评比标准对每个部门都是公开透明的,我这里没有什么好解释的。”这时恐怕在应答的时候就会用到“损害”“竞争”等字眼了。而如果换一种说法:“我觉得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到评比标准对要求进步的部门是一种鼓励,而且会更加激励同事们的干劲。所以,我想再次与您沟通下,看我们在准备过程中是否存在疏忽的关键点,您看可否?”
4、歇斯底里和强迫都不是说服。
总之,个人认为这部分书中的内容也不一而足,每个人在实战中都会有自己特别的体悟。但是在沟通过程中,切记一定要表现出自己的客观性、职业道德和个人诚信。当你拥有了这三样法宝,相信绝不会以失败告终。
自如应对“突发事件”
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突发,自然在社交过程中也不会例外,反而常常是“意外”的高发地带。无论你事前准备得有多么充分,一定在心里要做好遇见“意想不到”的准备:“一旦出现最糟糕的情况,我该如何应对?”
首先,我们要记住两个魔法词汇:聚焦和掌控。让话题不要偏离正轨。
然后制作一份“预防意外清单”,将所有可以预见的问题列在纸上,备好对策。
最后就是如果在沟通中,出现不同的声音,我们应该这样做:
好了,我们的“社交之旅”到这里基本就可以告一段落了。简单总结一下:有效社交就是在明确了沟通目的的基础上,分析听众对象,根据对方特点组织语言,调用各种手段说服对方,以及自如应对沟通中的意外状况。那么,再回头看看开篇中小张的问题,是不是早已解决在我们修炼“高效社交”的道路上了呢?在本书中,作者还用了一整章的内容介绍了高段位沟通的终极验证法—演讲,有兴趣的小伙伴不妨找来继续学习哈。
-END-
静待花开
愉悦自己地阅读,愉悦他人地分享。
80后宝妈每周都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下方红心,您的鼓励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