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评选国内史上最佳广告文案,“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算进不了前三,起码也能拿个提名奖。
这句话准确命中了父母们的生物本能和焦虑中心,又活灵活现地具象化了独生子女一代ALL IN输不起的群体心态,可谓神来之笔。
在这句话的后面,隐藏的不只是对于新一轮竞争的担惊受怕,更反映出一个实实在在的社会现实:竞争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比拼,更是家庭乃至家族层面的角力。
买房就是这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方面。
首先,房子不单是一个人甚至一代人的事,而是涉及到整个家庭家族资产配置的重大决策问题。
在前二十年直至现在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市场深受投资渠道不足、投资品发展落后、监管体系配套发展缓慢等问题的影响,投资者尤其是广大个人投资者非常缺乏合适的财富增值工具。于是房子特别是住宅,在这样有特色的历史条件中逐渐担当起了中国家庭乃至家族资产配置的重要角色。
不需多言,大家都清楚前几年有没有买房,对于一个家庭的物质生活水平的影响有多么巨大。在一线城市有几套房子,基本已经是碾压大部分人的高级有产阶级了。
所以要讨论房子,第一不能只关心居住得舒适与否,第二不能只从自己赚钱多少存款多少的角度来看问题。依靠自己的力量让父母从小房子搬进大房子,想法自然是孝心可嘉,但站在家庭的层级来看,自己尚属微薄的收入不能立刻承担家庭的重任,又让父母手中的存款丢在银行里默默贬值,似乎算不得有智力的选择。
其次,不管我们愿不愿意,父母辈甚至祖父母辈的财富已经通过不动产的形式凝固起来,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房地产存量市场。不论是宏观层面的经济发展、产业逻辑,还是微观层面的个人就业、财富配置,从今往后我们做什么都绕不开这个庞然大物了。就算你的决定是不买房,也摆脱不了房子这个东西对于你和你的家庭的巨大引力。
比如,我们很多已经考虑好要抚养下一代的小伙伴,必然考虑学区房这个东西。就算私立,也要掂量一下接送之类的问题。
就算你觉得孩子随便上什么学不重要,你的父母也会多多少少干涉你,希望给孙子孙女一个尽量好的条件,这就是房子影响几代人的最好体现。
又比如,从资产层面考虑,决定不买房,那么你必然要提出收益率以及收益风险比能跟房子有一战之力的替代方案。
高净值人群就不说了,人家多的是我们摸不到的骚操作。对于一般人而言,似乎还真没有其它什么方式能如此顺利又省心地积累起财富。股票?七赔两平一赚的说法真不是开玩笑。做生意?那些实业家纷纷买房导致上头大喊制止脱实向虚是什么个原因就不说了吧。
再次,房子的升值从本质上来说,是全民分享了前二十年城市化的红利,这个阶段就是应该坐在风口上扶摇直上,抱国家的大腿实现逆袭。看不到这一点,就还没有具备从资产角度考虑问题的思维基础,也就理解不了接下来的问题:我家现在该不该买房?
上面一直在强调一点,房子稳定增值保值是前面几十年的事儿了。而在走入2017年这个时间点之后,房产市场的变数越来越多。
这里不对房价走势做神棍预测,继续从家庭资产配置的角度来讨论。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中国家庭的资产大部分都是房子,比例实在过重,同时在这上面又带有很高的杠杆,财务上十分的不健康。同时,按照目前的人口年龄结构来看,房子从总量上是过剩的,因此必然迎来优质房产资产和普通资产的分化,好房子还是会越来越贵,但买了就赚的黄金时代可能就要离我们远去了。
另外,新的金融工具例如纯租赁式房产、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等正在酝酿中,未来可能会大幅改变房地产市场的游戏规则,现在正是好好学习的时候。
该不该买的思想问题解决了,最后咱们来说说执行问题。
执行层面要考虑的细节就比较多了,起码不能再脱离居住功能来谈,咱们还是以经典的是否刚需为标准划分一下。
对于刚需成分比较重的规划来说,可以总结为早买不赚,晚买不亏的局面。因为除非以后有了改善需求要置换居住条件更好的房子,基本上是不会参与到交易中去的。加之房产有抗通胀属性,家庭财产可以说处于一个较为安全的状态。
刚需应该考虑的是,怎样尽快凑足首付上车。具体原因还请小伙伴们翻一下我之前的文章,有个比较详细的讲述。一句话总结的话,就是靠自己买房的最好方式是先上车后补票,拿到房子慢慢还钱还贷,这样也能体现自己在家族资产配置中的作用。
而对于纯粹想在房产上投资的小伙伴,在眼下这个局势下还是就地卧倒观察一段时间再说。不论神出鬼没的政策面,还是傲娇高冷的资金面,都显示现在不是赚钱的好时候,也并非将房子纳入资产配置的最佳时机。一定想在这上面刀头舔血的朋友,请自行注意安全。
说到这里结论很明显了,与其纠结说该不该用父母的钱买房,还不如认真学习姿势,研究一下怎样选房子,该以什么样的姿势去选,努力让父母的血汗钱脱离贬值的诅咒才是正道。
同时,既然咱们都觉得自己比爹妈懂的东西多,那就更应该充分利用金融工具优化家庭资产配置,让每一分钱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爹妈怕你输在起跑线上,花了那么多钱供你上学读书,是想你学有所用,成为家里的顶梁柱,而不是让你像咸丰皇帝一样条陈对策一无所出,只知道伏地伺疾孝感日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