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我在朋友圈发了张图,是从樊登读书会购得的两本渔书,一本《解忧杂货店》,一本《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有一个朋友评论说可否把《解忧杂货店》借给她看下,我说好的。
想来,我已经很久没被借书,也很久很久没有去朋友处借书来看了。一是身边看书的人越来越少,我自己也是在最近两年才重新扎入书堆。二是即使爱看书的人,也都自己买,很少有借阅这一行为了,甚至直接电子阅读,各类APP下载一通,海量图书随便看。我曾动摇过买一部kindle,但最终还是舍不得纸质书的墨香,大概是一种固执的情怀吧。
那种少儿时期在课间争相阅读一本喜爱的书本的情形,大概再不会出现在这个年代。那时候买课外书,还是件奢侈的事。学费已经是压在父母心头的一桩大事,课外书,那是作为三好生才有的额外奖励,哪里够看?于是只能借同学的看,那会谁要是有很多书,那一定是被众人围绕的风光人物。
这样的情形随着年岁的增长而慢慢改变,及至上到高中,已经再也不必忧愁买书的钱了,只是繁重的学业占据了大部分时间,看的书,反而不多。借书,更是越发得少了。
而到大学后,便连买书也不用了,大学四年,我坐拥有一座藏书量90万余册的新建图书馆。那四年,着实是老鼠掉进米仓的四年。
而最后一次向友人借阅,恰是在这段时间,路遥《平凡的世界》,三册厚厚的陈旧书本。书页已泛黄,扉页写着:在这个平凡的世界里做一个拥有不平凡性格的人。从一位原本素未谋面,却因我一个错拨的号码而认识的一位朋友处借得。本是一次奇妙的缘分,而遗憾也恰恰在这里产生。我至不明白,到最后我们是怎样失去了联系。以至于那三本书就此落下,成了压在我心头的永远都还不出去的情。
这之后,我再未向别人借过书看,也没有在身边发现过爱看书的人。毕业十年,那些喜欢却未曾看过的书,早已在心中堆积成一座图书馆。
借书,有借有还,两个人可以因着一本书,约着见上两面,悄没声的就增进了彼此间的情谊,多么美好的交往方式。想来,如果是暗生情愫的两人,彼此借阅一本书籍,着实比约着吃饭喝酒,是要高明多了。
可事实往往是,借着借着,就没有了尾音。我有未曾还出去的书,也有很多借出去的书,再也没有回来的。基本都是一段情谊的告落,或是双方的遗忘,经年之后再想起,也已无意再催还。
可不,这年头,谁还缺个买书的钱呢?喜欢的书,自己买呗;借出去再没还回来的,再去买一本好了。
再不会有借书的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