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无论是在职场还是在生活中的社交过程中,互加微信成了一种新媒体下的“互换名片”,仿佛离开了微信这种社交平台,生活中就会少了很多交集。
有一次联谊活动,与一个姑娘相谈甚欢,于是互加了微信,晚上回家后发现她对我以前发布的朋友圈信息进行了好几次评论和点赞,总感觉怪怪的,貌似自己的家里被人翻了一遍,虽然,公布在朋友圈的信息也并无多少隐私。于是,我便知道,她在与我加为微信好友后,应该是点开我,浏览了我的整个朋友圈。
对此,我并不是持有异议。成为好友,通过浏览朋友圈互相加深一下了解也无可厚非,只不过,对于历史信息的评论过于突出了自己的翻看行为,略显突兀。
在这个微信的世界里,你有没有为了深入认识一人个而翻看TA的朋友圈呢?其实,这也算了解对方的一种途径。
同事小雅,最近刚谈了一个男朋友,在加了微信后,她浏览了他的朋友圈,那天,小丫头眨着眼睛告诉我:姐,我觉得他很有生活气息呢!每天都会有“悦跑”的更新状态,每周末,都在自己的宿舍里做美食呢!
我鼓励她,继续考察考察他,看抽空尝一下他的美食味道如何啊?
就这样,小雅渐渐与这个爱做美食的小伙子热恋起来,看来翻看朋友圈可以挖掘对方的特点呢。
因为自己的写作群较多,微信中加了很多外地的文友,很多未曾谋面的文友,在微信上也经常有互动。
在刚加为微信好友的时候,我也会翻一下TA的朋友圈,通过翻看来衡量一下这个好友的“含金量”,有的文友朋友圈充满正能量,分享的文章都相当有价值,这种文友我一般都会很珍惜;还有的文友上传生活琐碎事情较多,这种不仅是文友中有,生活中熟知的朋友也有,白天要更新N条琐碎生活,晒孩子,晒餐饮,晒办公桌上的植物,晒公交站上的拥挤,仿佛每个时刻都会及时晒出来,对这类微信好友,我基本上是狠狠心设成“不看他的朋友圈”了,因为如果太多自我的刷屏信息会消磨很多无效时间的。
有一次,出差在外急需打印一个文件,便在路边找了一个打字社进去,互加了微信,把文件传过去,打印出来。心想,与这个打字社以后基本没有交集了,便果断删除了好友,因为,不想过多关注别人的朋友圈,也同时不想被陌生人关注。
朋友圈现在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可以分组可见,可以不让对方看到,可以显示全部的信息,也可以显示近三天的,可以自由进行好多设置。
一切都变得那么性化,给人们提供方便,给隐私也开辟了空间。
关于隐私,其实也因人而异,有的人喜欢将自己的生活公布于众,有的人则喜欢分享优质文章,有的人喜欢朋友圈咨询问题,话说总是加上“万能的朋友圈,请问……”,有的人喜欢朋友圈晒自己的成果,以求鼓励……
每一种,都是一种生活,都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我们可以在朋友圈里“求同存异”,互相尊重并相安无事。
老公喜欢在朋友圈记录女儿的成长事件,但不想被太多的人翻看,于是建立了分组可见,家人和几位朋友可以看,这样,不仅记录了孩子的成长轨迹,又不至于有被陌生人围观的尴尬,一举两得。
我记得有一次外出旅游,与热情的导游小姑娘加了微信,以便有事可以联络,在结束旅程时,她向大家告别,说了一段很暖心的话,她说,因为职业需要,她可能会在朋友圈发很多旅游资讯,有时候是一种干扰,大家可以设置成不看她的朋友圈,但如果有旅游需求时,可以点开她的头像翻看她的朋友圈,一定会找到想去的路线……一段话让大家为这个善解人意的小姑娘响起了掌声。后来,有一个周末,想来个短途旅程,我还真通过翻看她的朋友找到了自己的中意路线。
有一位年长的阿姨,我们是微信好友,但她从来不发朋友圈,我以为她平常大概不怎么用微信,有一次聚会遇见,那位阿姨热情地说,我在朋友圈看到你买了新车,孩子上学了……小日子过得不错!你过得好我就放心了!我当时非常感动,原来,她在默默地关注着我,并通过我在朋友圈的更新得知我的状态。
能够单独翻看一下某个好友的朋友圈,也是一个温暖的动作,至少,这个人的生活让你关注。
还有一次,我感冒打吊针,拍了个手的特写,矫情地发了一条“求安慰”,很多铁杆朋友故意点赞并各种花样评论,想必也是为了缓解我的病痛,有一个平常联系很少的姐姐也不点赞也不评论,直接打电话问是怎么回事,后来得知是常规的感冒,才放了心。我知道,她在默默地关注着我。
如果你一切安好,TA便沉默不语,如果你有事,TA便马上出现。
我微信里的朋友,有亲人、有朋友、有文友、有陌生人,或许,他们正在翻看着我的朋友圈,我要让自己的朋友圈充满正能量,并保持阳光向上,对得住朋友们每一次指尖的翻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