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不从书店买书了,这是近年唯一从书店买的书。为证明是新书,无人翻阅,新书都会用塑料封皮封住,看不到内里,懒得从网上查阅,所以买书,看颜值是必然。
封皮色彩丰富,书名浪漫又有哲理---恰到好处的幸福:幸福是人人都在追求的,不是越多越好,却是恰到好处。作者毕淑敏,之前也从来没有读过她作品的,也想借机了解一下。
翻开书,作者首先介绍了,为什么幸福要恰到好处?
医用酒精浓度是70~75%,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原因如下:这是因为酒精浓度过高,使蛋白质凝固的作用越强。当高浓度的酒精与细菌接触时,就能使得菌体表面迅速凝固,75%的酒精,既能使组成细菌的蛋白质凝固,又不能形成薄膜,能使酒精继续向内部渗透,而使其彻底消毒杀菌。
期望并不是越高越好,而是要恰到好处,希望太高,达不到,就会心生怨恨和沮丧。长久以往,就会丧失信心。期望太低,没有动力和目标,得过且过,也会让人萎靡不振,所以要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因为作者在写文章著书之前一直学医,所以从医学角度来解释“生活需要恰到好处”。用科学的逻辑概念来印证抽象的概念也是“恰到好处”
本书是一本散文集,散文是一种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实情感。
其中在对待孩子成长的观点态度,我也是深深的赞同。
故事一:
关于13岁女孩独自去心理咨询室,为了“除掉”妈妈闺蜜的小故事。
爸爸有外遇,她为了维系家庭和睦,没有告诉妈妈,尽可能的想办法来夺爸爸妈妈的注意力,可尽管如此,妈妈还是知道了这件事。伤心的妈妈求助与自己的闺蜜,闺蜜主张发起进攻:分财产,夺抚养权。可这样的观点与自己主和的观点相悖。最后,找到心理医生。也因为他的这一举动,父母经过几次协调,愿意再次尝试回归家庭。
故事二:
一个少儿艺术学校的校长,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来让孩子们展示自己的内心----做面具。因为她认为:孩子们渐渐长大的过程,也是他们对成人世界渐渐认知的过程。他们脱去了最初的纯真,学会戴上了面具。没有面具,是不可能和不现实的。而我们需要教授给孩子的是:人不能总在面具后生活。特别是人对自己的面具需要有清醒的认识, 要知道哪些是面具,哪些是真实的自我。明白自己的面具是怎么来的?如果有可能要将面具减到最少。总之就是对面具要有一个明白的认识和把握,不能让面具主宰一切。
是啊,人们常说,初生的孩子是一张白纸,可是当他开始睁眼看世界的那一时刻,他就已经开始在自己的画布上作画了。不要总认为孩子是孩子,他们的观察可能更深刻,他们的解决办法可能更成熟,而作为成年人的我们,也不应该只是告诉他们面具外的真善美,也要提醒他们面具后的假大空。
从本书内容上,也都是作者一些生活经历后的人生小道理:多读书,多识人,多旅行。。。把握当下,珍惜眼前人,幸福就在你身边。我想这也是豆瓣评分不高的原因之一吧。
但是,如果从语言的美丽上,我觉得也是值得我学习的。
家与家中的气节
家是什么呢?是一对男女永不毕业的大学,是适宜孩子居住的圣殿,是灵魂,广阔的海滩精神的太阳浴场。人们以为家中的人多温柔和蔼,真的是错了。在涡轮般旋转的今天,家中的人也许比街市的人更脆弱,更敏感,更易冲动激惹。
家中的气节:既然我们相爱,爱就是我们共同的气节。你的失态,在我看来,是你的思绪溃败。在这个瞬间,我是你的强者。原谅,宽恕,包容和鼓励都是家庭永远长青的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