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诃夫是俄国19世纪末期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20世纪世界现代戏剧的奠基人之一,与法国作家莫泊桑和美国作家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他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专注于戏剧创作,与易卜生和斯特林堡都是戏剧变革的先锋,有五部重要的戏剧:《伊凡诺夫》、《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姊妹》和《樱桃园》。
萧伯纳曾评判他的戏剧说:“每回看到契诃夫一出戏,我就想把自己的戏全部丢到火里。”
他一生创作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那些对人性的、市民的、社会的庖丁解牛式的描写,有种恶毒的幽默感。
纳博科夫评价契诃夫的幽默:如果你看不到它的可笑,你也就感受不到它的可悲,因为可笑与可悲是浑然一体的。
就是在其死后,他还幽默了一把。
1904年7月9日,装载着刚刚在德国去世的安东.契诃夫的绿皮火车进站了,但车厢上却标着“牡蛎运输车”——典型的契诃夫式的玩笑。
01 在父亲的揍骂中长大
1860年1月29日,安东.契诃夫出生在塔甘罗格一个修道院街和集市街拐角处的一栋两层小楼里。小楼的主人是巴维尔.契诃夫,就是我们要说的主角安东.契诃夫的父亲。
楼下是杂货店兼酒吧,楼上就是卧室,住着一家大小八口人。
安东.契诃夫的父亲是个农奴,在家里却实施恐怖统治,动辄毒打老婆孩子。如果老婆菜汤稍微咸了点,他当场就会把桌子掀了甩门而去,留下抹眼泪的妻子和战栗的孩子们。
有时候,天都没亮,他就起来揍孩子,引得街坊邻居纷纷投诉,他就想了个办法,在家规里加了一条,让老婆和孩子们在其揍打过程中不得喊叫。
因此,契诃夫后来总是强调自己是没有童年的。
在契诃夫16岁时,家庭发生了变故。由于其父亲经营生意不妥,最终破产了。
当时50岁的父亲为了躲避债主灰溜溜逃到了莫斯科投奔他的两个儿子亚历山大和尼古拉,不久之后,妻子和剩下的几个孩子也跟着去了莫斯科,留下契诃夫一个人在塔甘罗格完成中学的学业。
02 与生俱来及后天加固的幽默
与严肃又暴力的父亲不同,契诃夫从小就牙尖嘴利爱开玩笑,经常给家人和同学起外号,还模仿市长和神父的怪癖。
12岁那年,父亲突发奇想送家里三个儿子去技工学校学习缝纫技术,只有契诃夫坚持了一年,还给他哥哥尼古拉做了一条裤子,裤腿瘦瘦的,而尼古拉穿的鞋子却很大,结果契诃夫就给他哥哥取个了形象的外号“大船上的细面条”。
独立生活的那三年是契诃夫迅速成熟的时期,他充分利用了新成立的市图书馆,阅读了大量的俄国和德国的经典文学和哲学作品。
觉得生活乏味时,他就翻阅一些时兴的幽默小报,扎进书堆里常常忘记饥饿,还能省下一顿饭钱。
19岁时,契诃夫以优异的成绩中学毕业后也去了莫斯科,那会儿他身高1.82米,留着长发,帅气倜傥,在大学的医学系注册报到。
那会儿,家里状况很不好,一家人住在一间地下室里,每天吵闹声和哭声不断。契诃夫来了之后,就为这个家庭带来了光明和笑声,在他的主持下,他们租了一栋房子的二楼,让三个同学也加入,不仅降低生活费用,而且更加热闹。
他撕碎了父亲的家规,成为真正的一家之主,连大哥都开玩笑喊他“安东爸爸”。
为了养活这个大家庭,契诃夫开始在一些幽默小报上投稿。在几次被拒稿之后,20岁那年他终于发表了处女作书信体小说《一封给有学问的邻居的信》。
契诃夫的文学生涯就这样欢天喜地地开始了。
于他而言,写小说简直就是小菜一碟,如同喝水那般轻松而惬意。但是,26岁之前的契诃夫并不把文学当回事,他认为他的“发妻”是医学,“文学”只不过是他的情妇而已。
但事实证明,养活他的正是这位“情妇”,因为他在行医期间,不仅不收农民的诊疗费,还免费送药,给他们垫回家的路费,干的全是赔钱的买卖,而有意思的是,农民非但不领情,还心安理得地把他看作是天使下凡,顺手牵羊拿走他家里的东西。
03 文学成就
1879年,以“安托沙·契洪特”为笔名开始写作;
同年,夏天以优异的成绩中学毕业;8月6日前往莫斯科和家人团聚;同年秋天,进入莫斯科大学医学系;
1880年3月9日,第一次公开发表作品:短篇小说《一封给有学问的邻居的信》和幽默小品《在长篇、中篇等小说中最常见的是什么》,两篇作品在《蜻蜓》上发表了;
1883年,发表一些短篇小说:《胖子和瘦子》、《喜事》、《在钉子上》、《胜利者的得意洋洋》《小公务员之死》等作品奠定了他在俄国文坛的地位。
1885年12月,在圣彼得堡结识新闻界巨头、《新时代》报社社长苏沃林,并开始合作。
1887年4月,独自离开莫斯科回故乡塔干罗格及顿涅茨大草原漫游两个月,第三、第四部短篇小说集相继问世,荣获“普希金奖金”;
11月19日,署名契诃夫的多幕剧《伊凡诺夫》在莫斯科首次公演;
同年,他发表了《伤寒》《吻》《沃洛嘉》《祸事》《婚礼》《逃亡者》《无依无靠的人》等短篇小说,也发表了通俗喜剧《蠢货》和四幕喜剧《伊凡诺夫》;同年,他出版了小说集《在黄昏》,在这本书中第一次署上了真名,并把这个集子献给了德米特里·瓦西里耶维奇·格里果罗维奇。
1888年,中篇小说《草原》发表,10月开始咳血。
1889年2月,《伊凡诺夫》在彼得堡皇家剧院演出; 同年,发表了中篇小说《乏味的故事》;同年,写成了独幕笑剧《求婚》和四幕喜剧《林神》,并加入了由亚历山大·奥斯特洛夫斯基创办的剧作家协会。
契诃夫说过:“如果我是医生,就需要病人和医院;如果我是文字工作者,就需要生活在人民中间。”因此,三十二岁时,他决定离开城市,就预支了稿费,在莫斯科一个叫梅里霍沃的地方买了一处地产,带着父母和妹妹玛丽搬到了那里。
契诃夫喜欢在钓鱼和采蘑菇的时候构思文章。不能进行这两项活动时,就用别的方式代替,比如把树枝、树叶整齐地摞成一堆,或者整理邮票、摆弄纸牌。
他有自己的书桌,但更喜欢趴在窗台上写作,不时望望园子里的风景。
契诃夫拥有一颗园丁的心,无论是建造花园还是从事文学创作。他坚信有意义的人生就在于创造性的劳动。
在梅里霍沃,他带领全家修葺房屋,油漆地板,种植树木花卉,建起果园和菜地。
在44年短暂而灿烂的人生岁月中,契诃夫一半时间在生病,一半时间在写作、造园和旅行。
“如果不写小说,我愿意当一个园艺师。”
他热爱自然和土地,热爱俄罗斯乡间荒废的庄园。
04 爱情与婚姻
契诃夫年轻的时候长得又高又帅,是沙俄文坛第一美男子,很多女人被他迷得晕头转向,甚至包括托尔斯泰的女儿。
契诃夫最著名的迷妹是作家丽季雅·阿列克谢耶芙娜·阿维洛娃,有丈夫,有孩子,却爱了契诃夫一辈子。她送给契诃夫一个书形表坠,上面刻着数字,按数字找到契诃夫的一本书的某页某行,就可以看到这样的句子:“假如你什么时候需要我的生命,就来把它拿去好了。”
契诃夫一生真心爱过两个女人,一个是他的妻子克尼碧尔,另一个就是他的初恋女友米齐诺娃。克尼碧尔成为了“契诃夫的妻子”,而米齐诺娃则成为“契诃夫的海鸥”。
契诃夫曾经说过,一流的作家写作时应该“像冰一样冰冷”,这种对冷静的追求深深地影响了他的爱情生活。
年轻时,契诃夫曾经是最坚定的独身主义者,他担心爱情和婚姻会让他失去写作所必须的内心的冷静,他有一个具有预言性的著名宣言:“我可以结婚,但条件是,她需要住在莫斯科,而我住在乡下,我去看她。请你帮我找一个月亮般的妻子,她不会每天都出现在我的天空里。”
米齐诺娃与契诃夫有着9年(1892—1898年)的恋爱史,又正好与契诃夫文学创作最为活跃的“梅里霍沃时期”相重合。
米齐诺娃是那种即便黑白照片都难以掩盖其光彩的美女,比契诃夫小十岁,是契诃夫的妹妹玛丽的朋友。
第一次去契诃夫家时,她在一楼等玛丽,契诃夫的弟弟米哈伊尔看到了兴奋地告诉契诃夫说妹妹带了个美丽的女人过来,契诃夫起身,穿过外室上楼,假装在楼上呆了会儿,又走下楼,来来回回好几次,想看清米齐诺娃,结果导致米齐诺娃以为他们家里有好几个男人,并且总是在上下楼。
在他们的交往中,契诃夫一直态度暧昧,躲躲闪闪,一边求爱,一边讽刺和开玩笑。
或是因为米齐诺娃太有魅力以至周围追求者不断,或是因为契诃夫犹豫不决优柔寡断,两人最终并没有走到一起。
米齐诺娃厌倦了等待,分手后与画家列维坦发生了一段并不长久的浪漫史,契诃夫这一时期创作的《跳来跳去的女人》也源于他对米齐诺娃移情别恋的醋意使然。
再后来,米齐诺娃与作家帕塔宾科私奔到巴黎,并生下了孩子,但最终被无情抛弃。这一段经历后来也成为契诃夫《海鸥》中女主人公妮娜的命运。
1898年秋,莫斯科艺术剧院排演契诃夫的《海鸥》。剧中女主角由演员克尼碧尔扮演。契诃夫看了排演,在排演场上他俩一见钟情。
1899年4月,契诃夫到了莫斯科,便去拜访克尼碧尔。两人虽相识不久,却已彼此倾心。他邀克尼碧尔到自己的梅里霍沃别墅去。暮春时节的梅里霍沃仿佛是个人间仙境,克尼碧尔住了三天,契诃夫称女友为“我生活中新的一页”。
而克尼碧尔在回忆录中说:“从第一次见面开始,我生命的纤细而繁复的绳结开始慢慢拉紧了。”
克尼碧尔的照片看起来充满了坚毅,她不仅坚强而且聪明,她知道契诃夫想要的既不是女才子,也不是米齐诺娃那样的大小姐,而是一个温柔、成熟的女性。
事实也证明,她可能是唯一以为令契诃夫真正动情的女人。
但即便这样,契诃夫还是拖延着不肯结婚,当克尼碧尔表示不再想继续躲躲藏藏时,契诃夫同意了结婚,但是提出要隐婚。
因此,1901年6月7日,他俩没通知亲友就到教堂举行了婚礼,只有四个证婚人参加了婚礼,一方是克尼碧尔的哥哥和叔叔,另一方则是契诃夫随便找来的大学生,然后进行蜜月旅行;7月,克尼碧尔到雅尔达,两人乘轻便马车旅行。
克尼碧尔与契诃夫相恋两年零二十几天,结为眷侣三年零三十七天,加在一起仅仅五年两个月多一点,而且分离总是多于团聚,对于契诃夫来说,选择克尼碧尔这个演员作为妻子,果然实现了自己“月亮妻子”的愿望。
由于演出,克尼碧尔不得不留在莫斯科,而契诃夫则留在雅尔塔,两个人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只能通过信件来倾诉衷肠。
写在最后
契诃夫有着超卓的幽默感,但就像所有的喜剧大师一样,私下却不快乐。那些直指人心的讽刺,都是以自己为祭品的。契诃夫晚年的文风,肉眼可见地阴郁顿挫起来,也许是因为他再也无法强颜欢笑了。假如他再多活十年二十年,文学成就可能会远远超过托尔斯泰和陀斯妥耶夫斯基。
前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说过,契科夫是这个世界的轴,一想到他,勇气马上就来了,生活也马上变得明确而富有意义了。
契诃夫是一个少有的人。他善良、温柔、多思。契诃夫,您是一个非常好的人,是一个了不起的天才。您好像是我遇到的第一个独立不羁和对什么都不顶礼膜拜的人。
2004年,莫斯科艺术剧院前的街角矗立起一座契诃夫纪念碑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契诃夫年”。
2004年初,“青年契诃夫”国际座谈会在契诃夫的家乡、俄南部港口城市塔甘罗格举行。莫斯科附近的梅里霍沃村——契诃夫曾在此写出多部重要作品——也召开了重要的国际研讨会。俄罗斯《真理报》7月15日的报道说,来自英国、意大利、美国、伊朗、乌克兰、保加利亚、塞黑、德国、日本、法国、芬兰和中国台湾等地的学者与会,研讨会的主要成果已结集成书,名为《契诃夫身后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