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几篇课文,都是谈读书的,通过学习我真正的明白了苏轼说的“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的读书真谛。
我认为读书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来探讨:
一是读课内课文,先要仔细清楚地朗读文章,必要读的每个字都很响亮,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就自然而然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古人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正如朱熹的读书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让里面的话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进一步就仔细的思考,使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然后可以有所心得。对于有疑惑的,我会静下心来仔细思考,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想不明白的地方我把这个问题记下来,第二天在老师的课堂上寻找答案,带着问题听课,大大的提升了学习效率。
二是读课外书。 我读课外书,首先会选择好书目,尽量选择名著读,从好书目中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材。就像冰心说的那样,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拿到一本书,我会先读这本书的故事简介,对这本书的故事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读课外书我不会像读课文那样精读,我会沉浸在故事情节中读下去,我认为读课外书如果像读课文那样做笔记,分析课文结构,那我就会立刻失去读书的快乐!读课外书,我会体会主人公的思想感情,还有生动的人物性格,一些让我眼前一亮的好词好句或名言名句,我会停下来多读几遍,感悟这些名言名句的内涵。我认为这种感悟是自然而然体会到的,是真正打动我的,我不会刻意去找好词好句或者刻意去勾画。但通过这几天课文的学习,我要拿起笔去读书,养成随时做批注的好习惯。比如我经常在读课外书的时候,我就会产生一些感悟,有时甚至会和作者产生共鸣。这时候,我就需要拿起笔去做一些简单的批注。再比如我读老人与海的时候,其中有一句话让我有很深的感悟——“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绝不可以被打败!”这时就需要勾划。
我最近背诵陆九渊的《读书》这首诗:“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他说读书一定要警戒慌慌忙忙,而是要潜心体会,就会感到兴味无穷。有些不懂的地方不妨暂且放过,但自己需要的东西必须立即抓住,认真思索。读课外书我就非常认同他的这种读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