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唐说:“写作就是一个字一个字地拯救自己。”
现在,问题来了:写了一段时间了,但是坚持不下去了,没有收益、没有素材、没有成就感,没有信心也没有能力在写作这个领域继续深耕和发展了,好几次都打算就此放弃了。
有这种想法的人,开始写作时或许把事情想得过于简单了。以为别人都是一写就成功了,只有自己不是那块料,殊不知每个人都经历了凤凰涅槃的艰苦过程。
其实每个作家的路,都经历过慢慢成长的阶段,没有经历过100W字的扑街,先别说自己适不适合写作。
这和我们学习任何技能一样,要慢慢积累,惊喜的质变总会在某一天悄无声息地到来。写作亦是如此,持续练习才是提升写作的最核心秘诀。
我想说,如果不是应为热爱,而是带着功利心开始的写作,在看不到收益的情况下,是很容易打退堂鼓的。反之,如果把写作当成一项必备的基本技能来坚持,反而会容易坚持下来。
水木然说:新媒体时代,一个人的写作能力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你职场拼杀必备的杀手锏。有一篇文章《你之所以混的这么low,就是因为你还不会写作》。
“没有素材,坐在电脑前都几个小时了,仍然敲不出来几个字。写什么都不理想,都没有深度,感觉江郎才尽了。”
其实,这是每一个写作的人都会经历的过程,无论是知名作家还是写作新人。这就像人的生物钟有高潮和低潮一样。
我个人感觉,停笔的时候有点像泡温泉,是在放松自己,续积能量,等你再出发时,将是一个全新的自己,就像一呼一吸那么简单纯粹。
但是在低谷期,也不放过自己,而盲目坚持,有时会事得必反。盲目坚持会耗尽你的热情和精力,最后会得到一个结论,我不是写作的料,带着十分热情进入,带着十二分失望离开。
读《慢思考》让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顺着生理规律来,不要逆天而行。
在低谷期,最好按照写作计划来练习,比如:一个月练习写人物,一个月练习写对话,一个月练习写场景,一个月练习写天气,不要让担心占据了头脑。
有位畅销书作家说,不能在写作的开始阶段期待太高。就像运动员在比赛之前需要热身一样,「刚开始的20到30分钟是为了让你的手指动起来,让文字不受阻力和评判地流出来。」当你知道最初写下的三五百字仅仅是热身的时候,压力就没那么大了。
很多人提到写作之前,先阅读一会,然后开始自由书写。这个方法可以激发写作灵感。
不会写的时候怎么办?仿写练习加上阅读,仿写练习建议模仿别人的情节与语言,和小时候我们照着字帖练字一样。读书和输出是有比例的,加上聪明的阅读。安妮宝贝靠看电影充电,余华当年靠硬着头皮写对话渡过低潮期。每个人情况不同,需要找到真正适合的自己的方法。
冯唐有个九字箴言: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写作时,把你对灵感的期待、质量的要求、结果的预期,统统忘掉,允许自己有写出世上最烂最垃圾的自由。如果每次坐在电脑旁,你就期待着写出一篇绝妙好文的话,等待你的只有巨大的失望。对这种失望的恐惧,会让你没勇气动笔。
这里我特别想说,没有幼稚,何谈成熟?哪一位优秀的写作者不是从磕磕碰碰中走出来的?你写的东西越多,思维得到锤炼的机会越大,将来写的东西才有可能更深刻。
我们往往有四种担心:担心自己的思想太空洞被别人笑话,担心写出来的东西别人认为没有价值,担心写出来的文章没有人看,担心投入时间却得不到回报,相信我,所有这些担心都是正常的。写作最重要的一点就是:Just do it.哪怕对自己充满怀疑,也要开始动笔。
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看自己以前的文章,就像在看一部黑历史。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没有那些不成熟的思考,你就不会有现在成熟的思考。可能明年或后年再看现在的文章,仍然觉得很幼稚,但如果你不写出来,永远不知道写得有多差劲,连比较、吐槽的机会都没有。每个人都是从幼稚一路摇晃着走过来的,没有人一开始就是尼采和苏格拉底。
写作的第一步,就是训练自己一旦开始写作,就要处于一种绝对的自由状态,让自己全身心放松,不被任何担心所干扰。与此同时,要确信自己写出来的东西是有特殊价值的,你自己无条件的认可它,这样的思维习惯会带来一个巨大的解放感和取之不竭的动力,使得我们下笔如有神助。
另外,抛开自视清高和偏见,这当然包括我自己在内,曾经有一段时间,对那些玄幻,惊悚,穿越,言情不屑一顾,但是如果进去读了一些故事,就会发现那是自己的偏见,能把读者吸引过来,而且长久吸引,肯定有一个好故事在。
故事里面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就像龙卷风吹过,卷走一切。自媒体时代,抓住眼球就是王道。当年白居易写诗词,如果不是追求平和易懂,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就。大仲马也是如此。
第三、自媒体时代,如何选择自己的写作方式?如何自我定位,如何实现个人突破?
最关键的一个问题:提升思考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接近信息山洞的出口,接近醍醐灌顶的阳光,而那些一直以来都未被撕开的问题,才是真正具有思考、研究和解决价值的问题。
以前知识加思考力,现在所有的知识都可以在网上迅速查到。但是,透过一滴水看到大海已成为必须具备的特殊能力!
叔本华说:不会思考,比不会读书更可怕。很多时候,我们停止了下来,无所适从,此时最容易做的就是顺手拿起一本书,然后我们就浑然不知地被别人带跑了,忘记了自己思考的重要性。
首先要思考我们这个时代,这个时代的新媒体有以下几个特点: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内容海量,传播节点碎片化,传播方式群际化,传播范围广泛化,传播速度瞬间化,传播结果扩大化。了解了这些特点后,再思考一个平台的调性,思考自己的读者群体在哪里?他们的年龄段是怎样的?
成为聪明人的第一步,是认清自己的思维模式。你的思维属于哪种类型?它是如何运作的呢?那些优秀的人,他们有哪些与常人不同的思维习惯?总是做出正确决定或选择的人,又是如何思考的?自己的天性中带着怎样的基因,有无可能在某一方面有一个突破,文学的热爱和坚持,使你的人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的生活和工作是否因为写作有了变化。
思考力是一种理性地掌控思考过程的力量,思考力的核心即发现问题、解决该问题。没有思考力,就无法捕捉一闪的灵感,只能被动等待机会出现。相反,具有思考力的人能够顺藤摸瓜,探寻问题的根源;能够旁逸斜出,从他人眼中的瓦砾中找到黄金,创造出风靡的作品,破解前人未解的谜题,甚至颠覆人们的生活方式,化不可能成为可能,从思考和创造中体会到丰富而深刻的满足感。
“你是你的机会,你也是你的瓶颈。你就是你的问题,你也是你的解决之道。”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无论是电脑还是一款手机软件,渐渐变得缓慢,像一个上山的老人迟钝而无力,但是升级之后,立刻焕然一新。这个世界的真相是,公司之间真正的竞争,就是软件的竞争。
作为一个写手,思考力已经成为一个写手的竞争核心,它即决定着文章的高度和深度,也决定着硬件是否可以有效使用和发挥。你升级得越快,你的文章越精彩。你的感悟,你的洞见,你对世界的看法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洞见需要漫长的人生积累。
因此有人说:写作的基本功里,软硬件各占了一半,大脑思考是文章的关键,是写作的软件部分,写作的技能宛如硬件,如果硬件够棒,软件也要不断升级,一手硬一手软,两手都要抓,文章的水准才会水涨船高。
一个人的思考力就像一棵大树,根有多深多壮,后劲就有多足,爆发力也会源源不断产生,一浪高过一浪。
每一个社会现象的产生都取决于那个特殊的土壤。碎片化时代来临,大家都不再踏实下来仔细钻研一门学问了,随之而来的现象是人们都不再用脑了,任何问题,网上一搜,尽在眼底。也不需要分析了,因为网上已经有更专业的人把一切都分析的头头是道了,可大脑这东西用进废退,我们因此正在变懒变蠢。
分析到这里,我们明白了一个真理:写手必须成长。和打游戏一样,低阶段里总是活着级别非常低的小怪。
第四 找对适合自己的方法至关重要重要
初学写作者缺乏的不是素材和灵感,而是组织语言和谋篇布局的能力。和很多人一样,我也是从写散文开始的,但是现在我发现写散文对组织小说的能力并无助益,甚至有害。
认认真真,踏踏实实,从讲好一个故事开始,才是王道。写作应该从讲好一个完整的故事开始。最简单的小说套路就是:主人公的行动始终围绕着一个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写手分为两类,虚构类,没什么生活经历,但是多年在虚构类实践做到了自由穿梭,游刃有余,比如,《故事》中的很多作者。
另一类写正剧的人,他们有生活经历,丰富的阅历以及看透人生的能力,靠深刻体会而立足。写作时,内心总有一个声音在扮演“审判者”。
具体到写作过程中,妨碍我们下笔的因素,还包括意识与无意识的对立冲突。
很多人写作时,脑子里经常会跳出两个人,一个感性、热情,自信,这个想法真不错,我是个天才!另一个理性、冷静、挑剔,没搞错吧,这样的东西有什么好写的?
我把前者称为创造者,它一般出现在你有了写作灵感、思路流畅的时刻,觉得自己被某种情绪或想法包围着,迫不及待想要写下来。突然,你接到一个电话,或者写完几段文字后感觉有点卡壳,于是停下来,一不留神,那个挑剔的审判者便登场了。
为了重新整理思路,你重读了刚才写下的句子或段落,然后就发现文字有点平淡、观点显得平庸,根本不是你想要的东西。为了让它看起来逻辑更顺畅、文笔更出色,你开始犯所有初学者都容易犯的错误——中途停下来,回头开始修改。
接下来的30分钟甚至一个小时里,你来回审视段落之间的逻辑,仔细推敲不同语句的措辞,删删改改,修修补补,于是发现了更多问题,越来越不满意。
最后你的这次写作无非两种结果:
你思来想去觉得下笔前过于乐观,这个话题根本没什么可写的,或以你目前的水平,根本写不出让自己满意的东西;
你终于改得七七八八,心满意足想要往后写了,然而你的激情、精力早已被刚才来来回回的打磨消耗一空。现在只觉得头脑短路,转不动了。更糟糕的是,马上就要上班,你根本没时间写了。
写作,需要创造者(无意识)和审判者(意识)通力合作。当无意识不受约束地自由流动,那些让你感动或战栗的素材,才会慢慢从潜意识的深井中浮现出来。意识的作用则在于辨识当下可用的素材,通过筛选、构思、编排,将它们巧妙地组合起来。
好的写作者,能够驾驭无意识与意识的出场顺序,在应该由创造者信马由缰尽情施展的时候,克制脑海里那个一直试图跳出来批评、吹毛求疵的家伙,让审判者学会候场。轮到后者出场时,思考并信赖它的判断,不对自以为是的创意过分珍惜——如此不断训练自己的思想,让两种意识相互激励,共同塑造一部好作品。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养成深度思考的习惯。思维的穷会导致困,把自己困在狭小的世界里,疲于奔命,却始终动弹不得。一开始,这种困是现实,时间长了,却仿佛变成了一种难以摆脱的习惯。
想研究深入思考的同学,我推荐水木然,他是以思考能力而出书的作者。《叔本华作品集》,一个逆向思维的哲学家,令人脑洞大开以及《聪明人是如何思考的》。
一句话:最难的不是如何抵达,而是出发前找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