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在看六祖坛经,第三十五页上的内容是一大段的古文,然后是一大段白文的译释.
看得似懂非懂.,佛法的知识看似很深奥,当把它当成是一种宗教来初学,难免会带着恐惧,因为六道轮回理论,加之后来政治的因素,使得它更神秘。
关于佛法的东西,我理解的不深,也没深入去了解更多。但是,释迦摩尼老人家是很有智慧的,他的这一套知识理论,是针对三世说的生命观所指导的方法,印度人的三世说生命观是死了再来,死了再来,死了再来死了再来…………
这样无止境的轮回,让有的人厌世,就想有一套法门修行了,能够最终不再来,也就是涅槃。
他老人家开悟后的四十九年讲经,那些经文,就是针对各种问题这类问题,不管是否有出离心,包括各种修行最终可以死了不再轮回,不再来,了脱生死的一些方法,而一大部分大乘经文确是让人更明白自己本身具有就这样的大智慧的。
咱们中国古人也留下了很多具有大智慧的书,不管是道家的老子,儒家的孔子,还是法家的墨子,他们留下的那些典籍都堪称经典,我们现在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不管是生活,感情,政治,军事,科技……
翻开历史的书籍,其实前人们都给过了答案的,我们现在探索的内心世界的问题,他们在那些年代也早已探索过,而且留下了宝贵的书籍,也留下了他们的精神。
在这样的一个全息年代,我们如果只是想去学习各种学科知识性的东西,那太广泛了,而且也太深太多了,我们再努力,怎么学一辈子也学不完,可是,如果我们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去更了解我们自身的,与生俱来的那个未曾去关注过,或者说少部分人去到的那个地方,那么我们就像一个全息的宇宙,或者电脑一样,想要什么信息,通过自身一下子联网,下载就拿到了。
佛家,道家,儒家,法家,不管什么家都好,终归所有的问题,是要我们回到我们自己的内在,我们的身体,与自己在一起。相信自己的信念有多强,迸发出的力量就有多大。
当我们没办法走到那样的一个靠自己力量的路上,我们可以借助书,借助外在的老师,还有各种滋养自己的课程,我们在外在的学习路上去锻炼我们自己的心性,而外在的一切,不管是知识,还是文字,话语,也都不能成为裹缚住我们脚步的绷带,或者再成为我们好不容易拆掉思维的那些墙砖,保持我们的开放性,同时升起自己的智慧。不被一切困扰,同时也不要去困扰到别人。这样的自在又何须死后再求。
金丽老师的这个命题,并不是真的要问书上第三十五页写的内容到底是什么,而是,让我们看到自己一天多少时间用来与自己呆一起,有多少的时间在用来成长自己,滋养自己,精进自己的。
同时,如果过分去追求成长,滋养和精进,而该干的事不干,打乱原来的生活节奏,那么这又是从一个极端跳入另一个极端。这也不是金丽老师所想看到的。只是一天哪怕十五分钟,看那么几页书,日积月累的过程中,无形中对自己也是一种滋养,把这种锻炼心性的方法再用在生活的关系里,事里面,看看自己还能怎样,还会怎样,还可以在关系里有怎样的变化,事里还能有怎样的方法去滋养自己,那么成长就不光在学习里,在听课里,在书里面,而是在每时每刻的生活里了。
Wuli金丽。谢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