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和我聊天,说她有个客户,问题颇多,从不管你此时此刻已经忙成狗,总是一副老子的事就是天大的事,你手里的事都靠边站,老子下午两点钟要谈判上午十点发给你材料中午十二点就得把文件整明白了给老子,管你在干什么管你是否了解交易背景管你两个小时是否看的完几百页材料。解释了八百遍都解释不通,这种随机的硬塞的任务在大家忙作一团的时候,一是没办法及时保质保量的完成,二是不能了解背景的前提下很难出一份高质量的文件,三是做不好自己心里还会觉得愧对职业和客户,更愧对一颗追求完美的心。于是本来忙的要死的上班更平添了一种幽怨,空气里总是弥漫着一种暴躁的情绪。
是的,工作上的任务都是一个人应该完成的,即使又苦又累又受气,但这是一份责任。所以尽管总是路途漫漫,她依然还是尽职尽责的完成任务,尽量在规定的时限内搞定大事小事。实在安排不开的时候,只能跟这位大哥继续解释,有时候特别受气,觉得特别委屈。
我也曾有过这样的时光。难缠的客户,发飙的自己,因火气层出不穷的痘痘,因加班大把大把的掉头发。
一开始,总会一边抱怨一边加班到凌晨去赶工作,时间长了我却发现,当你确凿无疑地告诉他的确抽不出人手抽不出时间时,他的态度却开始软化,会跟你说后天给他也可以。次数多了我就发现,他每次着急忙慌地逼你赶紧给他写文件,其实只有屈指可数的几次是必须万分火急的,其余时候,更多的是一种虚张声势。也许是怕他不足够着急会导致你不足够重视,也许只是因为自己拖延太久被领导训斥后急于找个人排排火气,也许他心里当时就觉得不管你在干嘛我的事就是最重要的事,当然也许只是性格使然。
其实无论如何,作为职场人来讲,只要是自己负责的工作和客户,都会尽力并且尽职尽责的完成,这可以说是从小到大的责任教育的必然结果。从这一方面讲,不管自己状态如何,对于“我应该”范畴内的事情,再不情愿再委屈再生气都会去完成。在这里,我们强调的更多的是责任。而客户的催逼大法根本未从本质上加速这个过程,反而有时候会带来负面效应。还不如提前给一个相对宽松的时限,往往责任感和成就感使然会提前完成的时候居多。因为这不属于“我愿意”的范畴,大多数人并不会把爱好和职业等同起来,工作更多时候的价值依然在于养家糊口。
把生命放在一个简单的层面来讲,就是工作和生活,工作可以是赚钱的、喜欢的、无所谓的、累死累活的等等或者多个目标竞合的,生活可以是喜欢的、无所谓的、得过且过的、虽然痛恨但是没办法离开的等等或者是多种感受竞合的。但不论如何分类,归结到根源上,其实就是“我应该”和“我愿意”。
所谓“我应该”,其实就是责任感控制之下的我们所做出的选择和表现的行为。从出生、上学到工作、结婚、生子等各个过程里,大多数的我们都在被“我应该”支配着。报什么兴趣班、补习班,和哪个小朋友玩,去哪个学校,选哪个专业,在哪里工作,选什么职业,去和谁谈恋爱,生几个孩子,孩子姓什么,孩子要在哪里上学,假期去哪里玩,选择怎样的爱好,甚至怎么打扮自己,穿什么衣服等等等等,仔细看一下,每一个几乎都是责任感支配之下的“我应该”。我应该好好学习,我应该和好孩子一起玩,我应该选一个赚钱的专业,我应该在老家工作因为离父母近,我应该考公务员因为父母说稳定,我应该弹钢琴因为同院的小姑娘都会,我应该选一个门当户对的男人,我应该穿的保守一点去沙滩也不能穿泳衣因为穿太少的不是好姑娘。
所有的一切,几乎都是“我应该”,尤其是传统社会里的男人,肩上的责任太重,明明不喜欢,但是“我应该”让父母高兴啊,所以选择默默承受。几乎很少会有人说我愿意这么做啊,因为“我愿意”在很多情形下,被等同于离经叛道,等同于坏,等同于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左,限制颇多。
但实际上,“我愿意”们虽然群体小,但是活得却更为潇洒。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去选择我愿意交的朋友,我愿意学的专业,我愿意做的事,我愿意选的工作,我愿意穿的衣服,我愿意的男朋友,我愿意的时候生孩子……社会对于不同声音的容忍度和接纳度越来越高,父母对于孩子的自我选择也越来越尊重。
有时候,“我应该”们其实挺羡慕“我愿意”们,羡慕那种率性而为的自由;但是,任何一种存在方式,都要有度。
比如没钱的时候,就不要叫嚣着“我愿意”玩音乐却养不活自己,整天花家里的钱还标榜着年轻应该追求梦想。这时候,“我应该”先赚钱,同时继续为梦想努力。
比如单身的时候,就不要整天喊着“我愿意”有男闺蜜换来换去的灯红酒绿的high,有这个时间还不如想想“我应该”怎样提升自己去找到心中真爱。
比如有稳定工作却并非心中所爱的时候,就不要整天“我应该”不让家人担心然后温水煮青蛙磨灭了理想,走出舒适区并探寻到当初心中的火花才是硬道理,找到“我愿意”并且能风生水起时,父母会因你发自内心的欢乐而幸福。
率性而为的自由固然值得追求,但并不代表放弃一切责任而飞蛾扑火和奋不顾身。
也许白日的工作我虽不喜欢,但是“我应该”完成好,让自己能有独立安身立命的资本和基础。那么夜晚的时间完全是可以探索“我愿意”的自由自在。
其实每次受气、委屈的时候,总会怀疑我的选择是不是“我愿意”,但不管思考的结论如何,依然会精神饱满的开启新的一天,有时候,有些事,做的多了,顺了,也许就变成“我愿意”了。
“我应该”更多时候是一种被动的无奈,而“我愿意”是一种主观的行动。即便现在你的生活里充满了“我应该”,即便会让你感到苦恼,头痛,也不要轻易放弃。每周给自己留一点独处时间,多去尝试,多去犯错,多去接触新的东西。
我以前也会责备自己,为何我应该做的,永远不是我愿意做的。哪有那么多牛逼的人物生来就知道自己独特的使命,更多的还是在人生的经历中摸索,探寻后感觉到的心灵悸动。不要怀疑,尽管去做,我想,有一天,我会真正寻到内心深处的“我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