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忘不了那个梦,熟悉的人,淋雨的墙,软塌的墙,坍塌的溪岸,飘红的血水。梦境,也是不忍。我不常,极少做梦,能记得的梦,更少。
2
听课。评课。刚开始还心平气和和颜悦色询问,征求执教者听课者意见。评着评着原形毕露了。就忘记了宽容,忘记了体谅,忘记了说得委婉。
想到自己说话的声音和语调,想到自己评课时的不留余地,想到对老师可能的伤害,就觉得很不应该。
没有一个老师在上课前不充分准备的,她们所呈现的水平就是她们现在最高的水平。只要尽力了,就应该被呵护。因为她们会受伤,因为都希望被肯定。
3
课堂上,老师面对的是孩子,是学习的主体,是要经过读,经过思,经过练才能习得本领的孩子,因此,孩子的读思练才是课堂应该有的主要风景。
每一节课,评判成功的标准也应该是孩子们学了什么,会了吗?
于是,老师备课的时候只要简单到:教材是什么,目标是什么,孩子要学什么,怎么帮他们学会!
如果思路清晰了,教参才有用,其他参考课件什么的才有用。
只是,为什么可以做到,教了一节课,孩子什么都没学会,或者说,重要能力重要目标没能习得,没能突破呢?
教学目标是教孩子复述,创造性地复述,辛辛苦苦教了一节课,孩子没机会练复述,不会复述,这是怎么回事?
民间故事,复述。不用教,孩子就会呀!那老师教什么?教孩子做得不够好,或者做得好却不知道其中奥妙的地方,比如,《牛郎织女(一)》在孩子讲了牛郎和老牛亲密相处或者牛郎与织女如何认识以后,帮学生梳理,或者当学生讲得不够好,提醒学习努力的方向,让他们再努力:细节!顺序!
为什么这是重点?
因为这是为创造营复述,也就是本课真正的重点做铺垫嘛!故事题材的创造性复述,创造营就是体现在想象出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语言等细节嘛!
如果这样上,孩子能不学会复述吗?
他们有了先尝试——经点拨后再复述——尝试创造性复述——经点拨后再创造营复述,一节课,至少可以张嘴练上四次,还害怕没有习得能力吗?
4
可是,这样的课堂不算少:
孩子一天又一天,在课堂上,思想得不到解放。能力得不到训练。自主性得不到动。
于是,越是到高年级,孩子越是成了被动的木偶。
心痛!但还不能说!
一个人的问题,好解决!
一个普遍的现象,就要藏着掖着,缓图之。
我是想缓图来着,可是,交流稍多一点,我就竹筒倒黑豆了。
我内疚,自责,不够涵养,不够修养,不够宽容,太过肤浅。
婉转说话,我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学会?
不同位置,做不同的事,说不同的话。既然,我负责教研,就要做好!不能因自己的本性而原谅自己。
如果我能像面对孩子一样面对老师,是不是就能心平气和面对问题,发现优点,放大优点,注意说话的语气,注意鼓励激励呢?
持续反省反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