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二1岁10个月。
我们昨天回到了九江的家里。相对学校的宿舍,这个房子要明亮、漂亮许多。有统一浅黄色的书柜,鞋柜,电视柜。
今天下午我在打扫房间,无意发现老二在将放在门口的鞋子一双、两双的放进门口的鞋柜里,一切看起来是那么自然,直到鞋柜前没有鞋子,他才停止了“工作”。
这就是一种秩序感。
秩序感能使人产生愉快、兴奋、舒服的感觉。它也是人生命中的基本情感需求,表现形态为安全感、归属感、格局感、时空感等。生物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研究表明:胎儿对秩序感就有了生物感应;3个月大的婴儿喜欢与脸部体现对称、比例均衡的人交流,从而获得秩序感,满足心理需求;3岁前的幼儿有着强烈的安全需求,当被置于杂乱无章、陌生的环境中,孩子会哭闹;经常换看护人也会破坏孩子生活习惯和秩序感;5~6岁的幼儿时空秩序感已形成……幼儿期是个体秩序感发展的敏感期。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做过一个很有趣的实验。他和几个孩子一起做游戏,他先把一个东西放到椅子底下,然后让孩子们在屋子外面待一会儿,趁他们不在,皮亚杰把那个东西放到了另一张椅子底下。
他以为孩子们回来之后,如果在第一张椅子下面找不到,就自然会到另一张一椅子下面找。结果却完全出人意料:孩子们回来之后,立即到第一张椅子底下去找,等找不到东西时,就一脸遗憾地告诉他东西不见了。他们完全没想到过要找找其他地方。
皮亚杰不死心,重复做了这项实验,这次他特意让孩子们看到东西被转移到了另一张椅子底下。让人想不通的是,孩子们依然在第一张椅子底下寻找,然后依然告诉他东西不见了。皮亚杰认为,或许是由于这项游戏过于幼稚,孩子们不屑于去寻找。
于是,皮亚杰从第二张椅子底下把那个东西拿出来,对孩子们说:“你们没有看见我把它放到这里了吗?”孩子们说:“看见了。”然后指着第一张椅子说:“可是它应该在那里啊!”
由此可见,儿童并不是对找到那个东西感兴趣,而是对那个东西应在的位置感兴趣。在他们的意识中,游戏就是在原先的位置上找到原先的东西,倘若东西不在原先的位置上,或者那个位置上不是原先的东西,那么,游戏就毫无意义了。
在《蒙台梭利的教育》这本书中,蒙台梭利举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例子,来印证孩子的秩序感有多么奇妙。有一次旅行,他和一群游客穿过一个岩洞,其中一个母亲抱着一岁半的孩子。没过多久,这位母亲就累出了一身汗,于是,她把外衣脱下来搭在胳膊上,继续抱着孩子往前走。此时,孩子突然哭闹起来,而且越闹越凶。母亲非常着急,想尽办法孩子还是一直哭闹。旁边的游客也竭尽所能地帮助她安抚孩子,他们轮流抱住孩子,然而孩子一点也没有停止哭闹的迹象。孩子的任性几乎达到了极点,一发而不可收拾。
蒙台梭利看出了端睨,意识到应该是母亲破坏了孩子的秩序感有关。他想到一个办法,胸有成竹地来到孩子母亲面前,对她说:“夫人,您是否可以把外衣穿上?”
推荐书籍《蒙台梭利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