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讲过,刘克庄不满史弥远和宋理宗僭越上位、害死济王赵竑的行径,为直言上书的朝臣们鸣不平,写下《落梅》诗,遭言官弹劾,险些被史弥远捉捕下狱,幸而被郑清之出言解救,才免了牢狱之灾。那么这位郑清之又是谁呢?史弥远为什么会听他的呢?
原来拥立宋理宗的除了主谋史弥远,还有帮凶郑清之。郑清之本是文雅儒士,其时任国子监、国子学录。史弥远从民间把乌孙接进京中,为了让他符合帝王身份,特地让郑清之教他研习经史礼仪、文章翰墨。宋理宗登基后,史弥远自然是首功,郑清之也立下了拥立之功,因此受到宋理宗的信任。而刘克庄和郑清之从太学时就相识了,看到《落梅》诗后,郑清之在宋理宗和史弥远面前为刘克庄力辩,才使刘克庄免受牢狱之灾。
由于郑清之是史弥远的帮凶,人尽皆知,他在史弥远死后两次拜相,但朝野内声望很差,众人都不愿相帮,反而讽谏、诋毁他。
刘克庄是知恩图报之人,不能随众人攻击郑清之,因此被扣上了“阿党“的帽子。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他并未逢迎附和郑清之,只是在众人群起攻击的时候没有随声相应,就受此冤屈,也是令人感叹作人之难啊。
郑清之虽然当时声望不佳,但终究不算奸臣,刘克庄与他结交都被批评;可有一位上了《宋史·奸臣传》的人,也与刘克庄交情不浅,他就是贾似道。
宋末元初有个人叫方回,他在贾似道任相时曾以《梅花百咏》向贾献媚,后来贾势败,他又上贾十可斩之疏,得任严州知府,蒙古军队逼近时,他望风迎降,还曾在蒙元麾下任职,被罢官后以卖文为生。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他的一本文集中评刘克庄:
后村初学晚唐,既知名,丞相郑清之奏赐进士出身。贾似道当国,仕至尚书端明。诗文谀郑及贾,已甚晚节。
就是这样一个人写的这么一段文字,影响了后人对刘克庄的评价。现在打开各种百科,大多都引用了他这段文字,甚至有人因此说刘克庄“晚节不保“。
且不评方回其人的品性如何,他写的文字可靠与否,就来论论他的评价是否客观。
刘克庄与贾似道父子皆有私交,由于刘克庄博才多艺,很早就蜚声南宋文坛,深受贾似道父亲贾涉的赏识,常教导少年时的贾似道向刘克庄学习。须知刘克庄年长贾似道25岁,是他的父辈朋友和学习榜样。
贾似道是不是奸臣不评价,但确是权臣,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颇有才干。1257年,蒙哥汗兵分三路进攻南宋,贾似道统一指挥、调遣四川、京湖、两淮军队抵抗侵略,历经百战取得胜利,甚至击毙了蒙古的诸翼军马都元帅,这些史实在刘克庄诗中可见,却在《宋史》中都未记录,幸而《元史》中有记载。
1259年,忽必烈率军渡过长江,直逼鄂州,贾似道督率六路兵马增援鄂州,抵抗蒙军数月。后来由于蒙哥汗战死四川钓鱼台,忽必烈急于回去争夺汗位,仓皇北撤,贾似道还派兵截杀负责断后的蒙古军队,取得大捷。宋理宗因此拜贾似道为右丞相。
当时居闲在家的刘克庄闻讯异常兴奋,他为自己在有生之年亲身见证贾似道“为天子建万世之策而开太平之基“而欢欣鼓舞,也对年轻的贾似道寄予厚望,当即寄去了《贺贾丞相启》的书柬。
这类书柬,为庆寿、升官增添喜气,原是应酬之意,是很寻常的。而就是这封书柬,被清代的王士祯比为杨雄的《剧秦美新》、蔡邕的《代群臣作上表》和阮籍的《劝进表》,因此也被称为刘克庄以诗文谀奉贾似道的铁证了。
可是算算年纪,其时刘克庄已经七十多岁了,推己及人,想想你七十多岁时难道不想颐养天年,而会为了升官发财去阿谀奉承一个比自己小25岁的人吗?
可能有人会这样做,但我认为刘克庄不会。结合他过往的行事、为人,他一生未曾依附、逢迎权势,怎么可能临老去依附那个属于自己儿子辈的贾似道呢?我更相信刘克庄是真的欣赏贾的才干、功绩,庆贺鄂州战役的胜利。
这是诗词鉴赏节目,不研究史学问题,对贾似道是忠是奸不做探讨。但就因为七十多岁的老人写了应酬之作,就说他巴结、依附贾似道,是不是过份解读了呢?即便贾似道是个百分之百的大奸臣,刘克庄也没有助纣为虐、帮他谋逆篡位、颠覆宋室江山啊!
因言废人、因文废人,这不是和《落梅》诗案、乌台诗案一样吗?因此就说他“晚节不保“,是不是刻意抹黑,甚至太过荒谬呢?
刘克庄65岁时被弹劾归家,他在家乡营造好生坟,冥心待尽,欲求终老其身,他写下了《徐潭即事》:
一生常寄人蓠落,入手斯丘得自专。
防墓向来封四尺,骊山何必锢三泉。
暮年已作饰巾客,它日那无挂剑贤。
种万株松千本桂,不忧千载不参天。
这末一句“种万株松千本桂,不忧千载不参天”写得多好!这样的毫无挂碍的心境,会是一个为求官求仕而阿谀权贵的人所能有的吗?
如果有人不求甚解,不加辨识地接受各路百科的答案,恐怕就和无知乡民一样、人云亦云,只是个知道分子而已罢。
我们用了三期,解读了刘克庄的诗词和为人,他身后留下了《后村先生大全集》,存诗5000余首、词258首,另有文赋表笺等共计196卷。他的诗可与陆游比肩,词更直追苏辛,不愧南宋末年的文宗、诗宗和大词人。
下期,继续读夏承焘先生的唐宋词欣赏,讲咏物词。我们下期再会了。
关注播古听今,和我谈诗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