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不仅是身陪伴,更重要的是心陪伴!
身的距离可以随孩子年龄的增长变宽,
但心的距离一定不变!
孩子0-2岁,陪伴需要常抱抱;
孩子2-4岁,陪伴需要常牵手;
孩子4-7岁,陪伴需要常游戏;
孩子7-12岁,陪伴需要常倾听;
孩子12-18岁,陪伴需要是支持!
心在关注的陪伴才是真爱的陪伴!
不是孩子和你在一起,而你和手机在一起!
世间有一种风景叫陪伴,你陪伴我长大,我陪伴你到老。那你知道什么叫陪伴吗?一起吃饭,一起工作,一起睡觉就是陪伴?其实那只是中国式的陪伴,真正的陪伴是需要付出和互动,真正走入孩子(他)的内心世界去,去倾听孩子(他)需要什么?才能诱出孩子(他)真正的心理需求,然后去同理他,协助他,同频他,这才能陪伴他快乐成长,这才叫陪伴。
今天一早,被这段《陪伴的距离》的家庭教育观点刷屏了,说得十分有道理,这里引用一下。
我经常忙得晕头转向,隽隽常常对我说:“妈妈,过来陪我玩”“妈妈,我们捉迷藏吧。”“妈妈,你有没有认真听我讲呢?”……
其实我除上班以外的时间都在陪隽隽,但是由于要忙里忙外,总也忙不完,所以也不可能随叫随到。
周末我带她去兴趣班学习,参加各类活动,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经常见到我们的身影;我们小手拉大手在林荫路上散步;骑单车在林中穿梭;坐在草地上野餐;在湖边追逐蝴蝶;静静地躺在吊床上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又或者在开满紫荆花的树下看书,一起聊书中有趣的事儿;在公园里喷泉式浇水的水中嬉戏;看小蜘蛛如何织网,看小蚂蚁如何搬家,看小蜗牛如何爬到高高的树杆上;抛起满地的落叶似蝴蝶飞舞;小心翼翼地捡起一片片小落叶当书签,让大自然的清新味儿渗入到书香中;偶尔自己做顶草帽带在头上,背着小小的翅膀,挥着手中的魔法棒,俨然一个小小天使;偶遇陌生人拍婚纱照,小妞捡起地上的花瓣洒在拍照的草地上周边,欢天喜地蹦蹦跳跳地帮新娘拖起长长的拖地婚纱,好不浪漫……
平时隽隽跟我是无所不谈的,学校的、同学间的、朋友间的、她的心事、她的想法,甚至班里哪个同学喜欢她或她喜欢哪个同学等等八卦消息,都会跟我娓娓而谈,此时的我绝对是认真倾听的,偶尔给她一点点小小建议,我们一起讨论。
她特喜欢玩捉迷藏,藏在铺着桌布的桌子底下、藏在窗帘布后面、藏在衣柜里、藏在被窝里……有时还声东击西,害我找好久都找不着,结果我宣布她藏成功了,再来一局,这个时候的她得意极了。有时一下子被我找着了,好不开心,她嚷嚷不算,耍赖再多玩几局。
我们在阳台上种的南瓜、红薯、还有唯一一棵小麦刚结的麦穗,都给不明物吃掉了,我和隽隽一起商量怎么对付,决定把摄像头对着阳台。晚上再放一些南瓜仔在花盆里,第二天一早全给吃光了。我们一起查看录像,结果真相大白。原来是一只老鼠做的“好事”,隽隽看得入神,还说再来几次,她要好好观察。
也许有人会说,我也想多陪孩子,可是我真的没时间。其实时间是挤出来的,看你如何安排好时间。
前不久听了俞敏洪老师的讲座,他说平时他太忙,没有什么时间陪伴孩子,但是每年都会有两次左右陪伴孩子们出去远游的时间,工作上等等所有事情都放下,一心一意陪伴孩子。
陪孩子并不是只有无时无刻都在陪着才叫陪,实在因工作太忙没办法时,那就要像俞敏洪老师那样抽几个时间高质量地陪伴,远远优于低质量的敷衍了事的所谓陪伴。
孩子做作业时,你陪在旁边拿着手机;孩子在跟你说话时,你头也不抬,仍然眼睛不离手机,言不由衷地回答“嗯,哦……”其实孩子说什么都没听清;久而久之,孩子不再跟你说心里话,不爱跟你呆在一起,你怎么可能知道孩子的想法呢?这不叫陪伴。
一次在途中经过一个小镇在等车间隙,一位妈妈坐在大门口边上,玩着手机哈哈大笑,一会又跟人语音说刚才抢红包。少许,她五、六岁左右的儿子跑过来让她陪陪他玩,她破口大骂,很难听的话都骂得出来,她儿子委屈地闪开了。这样的陪伴与留守儿童又有什么两样呢?
曾经看过一段描述说一个小男孩问他的爸爸,他一个小时值多少钱,然后小男孩欲用钱来买爸爸的一个小时来陪自己。可想而知陪伴有多重要,孩子是多么渴望家人的陪伴,并不是金钱能代替的。
也许有的孩子已经上小学了,可是他还是希望父母抱抱亲亲,那你也不能完全照搬本文开头引用的那段《陪伴的距离》里所说去做,一定要视实际情况采取更适合的方式。
孩子的每个阶段所需要的陪伴是不一样的,同样的年龄段孩子的需求也是因人而异的,所以做父母的一定要根据自己孩子的个性特点去陪伴和爱孩子。
陪伴孩子不仅仅限于陪玩、陪吃、陪喝,还要陪他学习,与他一起干活,一起讨论事情,一起阅读,一起运动,一起成长,共同进步。
要做孩子人生的导师,多给他指点迷津。
努力做到亦父亦母亦师亦友,只有这样才称得上是掌握好了陪伴孩子的距离与分寸。
甩掉手机,腾出时间,真心用心地去感受孩子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呼吸,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真正的读懂孩子,孩子的一句“还是您最懂我!”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