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宪,太原人,年少时就跟做官的父亲到南京居住,1356年朱元璋攻下南京,意气风发的杨宪主动找上门,介绍自己,朱元璋对眼前这个小伙子印象不错,当即就留下他,让他与李善长等人一起处理政务。
这个杨宪天资很好,是个大帅哥,而且是很有文化的帅哥,口才也很厉害,所以当时没几个人在他眼里的。朱元璋自身长得一副猪腰子脸,但他十分喜欢美男子。外甥李文忠之子李景隆就是个大帅哥,朱元璋每次上朝都要多看他几眼,对于杨宪,朱元璋有事没事都要找他来坐坐、聊聊,有时还要托付他一些大事。1356年朱元璋派杨宪通好张士诚,因用词不当,张士诚发怒,软禁了杨宪,杨宪不辱使命,拒不投降,后被释放回南京,就被朱元璋提拔为博士厅谘议、江南行省都事。那时正是朱元璋军事作战繁忙之时,军国大事成堆,日常公务文书雪片般飞来,但杨宪却能裁决明敏,干脆利落,所以衙门上下,没有不佩服他的。
但杨宪有个致命的缺陷:气度小,对人的猜忌很严重,只要有什么事,你不称他的心,他就会攻击你。所以在江南行省工作了没多久,好多人就与他处不来了。可一把手朱元璋还是挺喜欢他的,从爱护年轻干部的角度出发,将他调到了浙东行省去任郎中。在浙江任上,杨宪曾受命出使起义军方国珍,出色完成任务,被提升为提刑按察使、中书省参政。
杨宪跟朱元璋的关系很微妙,杨宪曾将自己的上司,相当于副宰相的张昶送上了死路,若没有朱元璋的首肯和交代,杨宪何来的胆子敢害死张昶?由于朱元璋对张昶的疑心病,杨宪是顺着主子的意思办事的,且事后没得到什么好处,相反,不久后他的官职成了河南行省参政,虽说品级差不多,但毕竟属于外放,实际地位是降低了的。
朱元璋在南京开国之时,满朝文武一片歌舞升平,但就是没杨宪的份,直到洪武元年年底,他才被擢升为御史台御史中丞,可洪武二年又被外调,出任山西参政。由于当时朱元璋不满李善长专权,尽管弄了个汪广洋主持中书省事务,但总感觉力度不够,非得要找个非淮右集团的鹰派人物来制衡一下淮右势力。
就在这个档口,朱元璋想起了杨宪,就把他从山西调回南京,任中书省左丞近似副宰相,那时的形势对于杨宪来说十分有利,在中书省主持实际事务的右宰相汪广洋脾气好,不霸道,凡事不与人争高低,所以说尽管杨宪位于汪广洋之下,但实际上好多事还是掌握在杨宪手里。因为朱元璋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宰相人选,安排软弱的汪广洋与霸气的杨宪在宰相府共事,两人共处了好一段时间,搭档的还不错。杨宪精明能干,办事雷厉风行,一般人不敢得罪他。
但时间一长,杨宪就收不住了,总感到中书省的一切都要来个变化,为了使得自己尽早做上一把手,杨宪变着法子试探手下人是否听话,凡是听话的,就大加提拔,朱元璋也基本不假思索的同意了,这可把杨宪乐坏了,更加的膨胀,就指使人弹劾汪广洋“事母不孝”。
不孝是古代“十恶”中一大罪,尤其像公务员这样的头面人物岂能不孝,本来就对唯唯诺诺的汪广洋不满意的朱元璋就当场罢免了其右宰相之职,让他告老还乡,回来伺候老娘去。
可杨宪还不满意,怕汪广洋东山再起,又指使人弹劾他,给朱元璋提起将他迁到海南去,但朱元璋没同意。杨宪还联合了一批人进谏说:“李善长无宰相才”,朱元璋回答说:“善长虽无宰相才,与我同里,我自起兵,事我涉历艰难,勤劳薄书,功亦多矣……今后勿言”。不久,杨宪结党营私的阴谋被朱元璋知道了,众人纷纷“发其(杨宪)奸状及诸阴事”,朱元璋听后大怒,逮捕了杨宪,判了死刑。
杨宪到底犯了什么罪要被处死?《明实录》列了四条:
A勾结奸人,陷害大臣。B为增加税收,提升江南税负,使得“民不堪其苦,皆怨之”。C嫉妒张昶才干,“构害之”。D排斥异己,“喜人佞己徇利者,多出其门下”。
其实除了第一条罪证有些影子外,其他三条基本是不靠谱,比如第二条,洪武时期朱元璋在处死杨宪后并未降低江南赋税。可见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杨宪之死,盖因失去了朱元璋的信任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