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人的孤独,到一群人的孤独
——5.4读书会组织者沙龙现场回顾
一
参差百态,幸福本源
如果不是这次4.23的全城共读,很多人都不会料到,厦门这座小小的城市里,居然藏着有这么多读书会。他们都是谁?他们都在读什么?很多人在欣喜中好奇着。
开场,自然先让大家认识一下他们:
有Kant和他的C+读书会,从厦门出走,在苏州绽放,最多的时候三城同办,用十年的时间,打开与一座城市,一群新朋友的联结;
有Jenny和她的fusion bookclub,81期81本英文原版作品,因为全英文的阅读,她说“很多人,参加过活动之后就没了”,但最不曾放弃的,其实是坚持自己;
有林中道和他小鱼读书的伙伴们,作为厦门最早也是最大的论坛,受益于互联网带来的联结,他们却说自己“不将就”,现场争来争去“一点都不和谐”,组织活动也不怎么做宣传,但有一点的信心来自于:会来的自然会来。嘤嘤之鸣,自然就有求其友声者。
有王达峰和他的问达读书会,人有时要逼自己一把,想出一个名字,就得去用言语和行动去解释它;说了“每周一本书,改变自己,影响他人”,那就一周读完一本,还得录音频视频分享出去,“这真不是人干的事”,但每走一步,都在抵进真相的路上。
不说之所以然,而在意所以然的,还有Nao和她们的周经读书会,周经不是“每周读一本经典”,而是一群人“每周不正经一次”,打火锅、去露营、吃甜品,为什么读书就只有一种姿势?
有奔放的,自然也有内敛的。沙龙上最让人意外的是十方和十方书友会,未曾谋面之前,我们都以为那个组织以生活美学为主活动的十方,要以兄台相称,结果却是一个年轻小伙。不过,这恰恰也印证了,能够跨越年龄的,除了真理,还有美!
还有兰兰和樊登厦门读书会的小伙伴,凡是有自我觉知的人,都会有一种求知与成长的渴望,而在这个奔忙的年代,这种渴望会变成一个痛点。有痛点就会有帮你止痛的人。我们都在好奇,樊登厦门的朋友们,会贡献出怎样的止痛经历。
活动当前恰逢5.4青年节,朋友圈里看到最多的就是,“所谓青春,是一种年纪,更是一种心境”,不止步的成长,或许就是青春心境的一部分。不知不觉,颜超颍和趁早读书会的小伙伴们,已经坚持做了100多期的活动,正因为年轻,这种基于兴趣的联结方式,或是必然;但也正因为年轻,这种坚持不懈的阅读、联结、输出、自律,才更显可贵。
同样年轻的,还有脱胎自全国最大的阅读自媒体“十点读书”的十点读书会。十点读书会目前在全国近30个城市都有落地的活动,各个城市的活动,也全凭各个城市的负责人以自己的热情来推动者,他们即时一个城市特质的延续,更在无形中增添着一座城市别样的魅力。
当天沙龙的压轴分享,是姜田和他的姜田读书会。压轴的原因很简单,一是重量(当然,现场有个更重量级的三分钟彩蛋嘉宾,以及更更重量级的插播观众嘉宾),二是特质。任何一个基于兴趣建立的社群,发起人与组织者个人的特质,往往决定了这个社群所呈现出来的面貌,读书会也不例外。姜田对包括王阳明、曾国藩等先贤思想有着精深研读,加上在体制内传统媒体的历练与思考,辅以其专业的现场表达能力,使得姜田读书会,令每个参加过的人,都有着久久回响的内心激荡。
十个读书会,十种不一样的精彩。叔本华有言:参差百态,幸福本源。很难想象,一座没有读书会的城市,会不会像荒漠一样寂寥;更难想象的是,一座城市只有一种风格的读书会,会不会像曾几何时,所有人都只有一本红宝书可读的时代一样可怕。学过生态学的朋友大概都知道,一个生态体系里,如果有一个物种占居绝对的优势,占有绝对的资源的话,其他物种灭绝之后,下一个灭绝的就是这个绝对优势的物种,以及整个的生态体系。
所以,必须要说明的是,这样的读书会的沙龙,本意并非求同,而是存异。我们之所以去坚持阅读,推崇阅读,是因为我们都相信,只有阅读才能让一个人拥有独立之思想、独立之人格,免于同质之沉沦。不为求同,又为何要聚?无非就是一个人走累了,偶尔见见一样也在赶路的人,知道自己并非一个人在行走,以后在路上,下雨了可以搭把伞,没柴了可以借个火,行在无尽的黑夜里,也才不会被无边的孤寂所吞噬。
二
一切从喜悦的心出发
除了介绍自己的读书会之外,本来现场提给各个读书会负责人的问题有三个,一是[初心]读书会对于自己/他人的阅读,意味着什么?二是[过往] 讲述最难忘的一场活动/ 感触最深的事。三是[期许] 说说自己理想中读书会的模样。
聊着聊着才发现,大家说的最多的是:改变。套用问达读书的广告词来说就是:改变自己,影响别人。
Kant说,“真正的会,在生活当中”。他自己十年前到苏州的时候,人生地不熟,怎样才能认识到那些自己喜欢的人呢,自己喜欢看书,于是很自然就在网上发了个帖子,办了第一场的读书会,那些当年初次见面的陌生人,如今很多已是挚友,读书会之于自己,改变的是一种与一座城市联结的方式,从苏州到泉州,再回到厦门都是如此。
Jenny说,从参加读书会,再到自己组织英文原版阅读的读书会,收获的是一长串的书单,每个人囿于自己的视野,都会错过很多值得一读的好书,通过读书会,借由更多同频人的推荐,自己已读和想读的书单,都越来越长,读书会之于自己,是一种阅读视野的丰富;
除了如何阅读视野的改变,也有如何阅读方式的改变,“读书会使自身定位转变”,问达读书的王达峰老师说,从做企业管理咨询到做读书会,由于分享对象和分享方式的改变,即便同一本书也会发现原来不曾读到的精彩。占有一本书最好的方式,不是收在精致的书架上,而是读懂读透之后,用最凝练的方式分享出去。
而姜田也在分享过程中,反复讲着这么一句“找一些人一起读书很快乐”。对于真正喜欢阅读的人而已,生活里的沉默,其实并非无话可说,而是找不到倾听的人。通过读书会,遇见有着共同兴趣,彼此助益的同频之人,由书及人,世界自然豁然开朗。
我自己呢,很多人都误会了我是一个天生外向的人,恰恰相反的是,在办读书会之前,我一样也是一个在人群中会羞涩,在众人的目光下会紧张得说不出话的人。读书会于我性格的改变,只有我自己内心深处才知道。不仅如此,也正是一路走来,遇到了包括佳山、西贝、Jessica等等书友,以及全国各地十点读书的小伙伴,才使得我的阅读走出了原来狭隘的小天地。遇见更好的自己,也遇见更好的书和朋友,书里书外的这些改变,都使得我原本平淡无常的生活,时时充满不期而遇的欢喜。
当然,每个读书会的负责人,也都会谈到,读书会在从0到1的过程中,都有过各种各样的艰难,或是顶着烈日风雨,奔波在全城的各个角落,四处寻找适合办活动的场地;或是一场精心准备的活动,结果只来了寥寥几人(C+人数最少的一场,只有Kant和我两人,Jenny说见过好多,嘴上说太喜欢这样的活动,结果再也没见到过的人),望着空荡荡的场地,作为主办者内心的落寞滋味,已经很难用言语形容。
但在面对一个更好的自己时,面对一群“有话可说”的朋友时,所有曾经辛苦与落寞,都已酿成了一种足以陶醉自己的欣然。“未曾经历,不成惊艳”,王达峰老师发自心底的这句话,于现场的很多人都心有戚戚焉。
我即他人,他人即我。这世界上能够打动人心的,不一定只是利益,也包括情怀与热情。在谈及读书会最感动的事时,很多读书会的负责人,都谈到了那些参加读书会的朋友所给予的热情回报,有的书友每周风雨无阻,坚持从岛外,甚至另一个城市赶来参加活动;有的书友从相识到相知,最后与自己一起站在了服务他人的行列;有的书友从最开始的社交恐惧,再到被读书会热情拥抱,开始主动分享自己。
尽管由于种种原因,譬如追求精神生活依然是人群的少数,譬如整个社会心态的浮躁不安,譬如官方资源投入的乏善可陈,譬如纯粹阅读与商业逻辑的格格不入,等等,我们目前还很难去探讨读书会的盈利模式,甚至是自我生长机制。但我们都愿意相信,这些已经坚持着的读书会,都一定会美好地存在着。就如十方所言,“关于读书会或任何形式的集会,重要是的参加时的喜悦”,只要组织者有成就感的喜悦,只要参与者有找到同频之人的喜悦,只要所有人都能感受到彼此分享的喜悦,读书会的生命力就一直会在。更何况,那些会倾注时间精力,自发去召集组织读书会的家伙,大抵上内心深处都有一种近乎理想主义的笃定。
一切从喜悦的心出发就好。
三
遗憾是下一次的起点
作为这场沙龙的主办者,有满足感,也有愧疚感。
满足感来自于大家的热情回应。场地是满的。有预料到这场沙龙会吸引到很多人,因为这次邀请的,都是这座城市里,一直在坚持在组织活动的读书会扛把子。但不曾料到的是,最后会有如此之多闻声赶来的朋友,直到活动的前一刻,我还在张罗着从隔壁的随想书房多搬几张椅子到现场,我还在和晚到的朋友抱歉“只有站的位置了”,这场一场人溢到了楼梯口的沙龙。内容是满的。我们见到了十位读书会组织者,听到了十段不一样的旅途故事,感受到了十种不一样的精彩。
而愧疚感则来自于现场组织的不足,原定每人10分钟左右的分享,其实就是一个bug,关于读书会一路走来的感触,哪怕每个人都给一小时、甚至一天,都是讲不完的。原定三小时的活动,到最后下半场的提问环节,只好节略。
今日此文,也算是一个小小的补遗,各位对读书会有何问题,譬如如何组织好一场活动,如何设计实施现场的读书分享,如何找到合适的场地等等,或是想具体了解哪个读书会的情况,都可以在下方留言。洒家一定代为转达!
以上如有不妥不周之处,也请大家多多指正!
再次感谢大家的热情与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