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梅雨是刻在江南碑上的一句诗。
清明一过,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就将陆续进入梅雨季节。
从西太平洋远道而来的大气环流、带着丰润的水气,与江南地区的冷空气相互缠绵;于是,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这里都将是阴雨连绵。
丰沛的雨,在江南大地上雕刻出血脉繁多河流与湖泊;它们成为人们生活的全部:临水而居、船行代步、三餐鱼米。
水的柔润与恬静被时间融进了人的血液,连带着延伸出来的“小桥”与“人家”,逐渐形成了江南温婉的品格。
最江南莫过梅雨季,说的一点也没错!
梅雨一来,热气便消,这季节年年如此、自古流传。雨打在地上,浅溅如花,浓浓淡淡,让人心旷神怡;雨敲在窗外,声音低回余绕,韵味绵长;雨飘落枝头,绿叶轻摇,油油亮亮;雨滴落水中,水花绽放,微波荡漾,晕开芬芳。
说起来,“听雨”大概是中国人最浪漫的发明了。
雨水打到芭蕉上的声音,嘤嘤细语、如泣如诉,落到荷叶上则如鼓点一般、撩人心弦。正是雨的存在,为世间万物笼上一层淡淡的诗意。
没在江南生活过的人,对梅雨的印象,多半停留在诗情画意的唐诗宋词上!
在诗人的世界里,那缠绵的细雨、往往能“听”出不同味道。
在贺铸的《青玉案》里,梅雨是一种美好的相遇、一种淡淡的相思。
——若问闲情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这种怦然心动的感觉,正如戴望舒在《雨巷》里期待着的那样。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
而在周彦邦的《鹤冲天》中,梅雨则承载着一种难得清闲的愉悦与烂漫。
——梅雨霁,暑风和,高柳乱蝉多。
在这些诗词里,梅雨的气质暧昧而舒畅,象征着爱情与生机;然而更多的时候,梅雨却是一种郁结的愁绪,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
当约客不至的时候,赵师秀会闲敲着棋子吟道“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此时的雨声、蛙声,更让他心乱如麻。
当思念故乡的时候,郑谷则停杯嗟叹“江天梅雨湿江蓠,到处烟香是此时”。漫天纷飞的细雨,变成了他剪不断的愁思……
当送别友人的时候,白居易望着远去的船帆沉吟“帆开青草湖中去,衣湿黄梅雨里行”。那沾湿衣襟的梅雨,都一滴不落的积在了心里。
……
时光流转、斗转星移。
因为古今文人骚客们的不断吟咏,梅雨已然升格为一种特殊的意象,被赋予浓厚的浪漫与愁思。
正是这一季梅雨,撑起了整个诗意的江南。
只是时至今日,吟诗作词似乎已经不那么时兴,梅雨诗意的一面也在不断的被忽略、剥离;相对应的,它现实的形象逐渐被放大出来。
现在来看,“梅雨”这个词,应该拆开两半理解:
一半是雨,恰如古今诗人们吟诵的那样、充满着“满城烟雨、雾气袅袅”的江南韵味;另一半是梅,确切的说是“霉”,长达一个多月的阴雨、隔绝了阳光,整个世界都蒙上一层潮湿、霉烂的水汽。
是的,现在看来,梅雨正是“霉”的代名词。
——这真是一件让人唏嘘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