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孩子说,我最讨厌周四了。我说,你应该很庆幸,有多少人都看不到第二天的太阳,过好每一天才对。
每天的早晨,是我一天当中最平静最开心的时光。
光亮穿过窗帘缝隙,钻进屋子。金色的阳光洒满阳台,日子就这样延展开来。
虽然生活多为一日复一日的重复,但重复之中,总是有着某种变化,在这种变化中,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也趋于成熟和稳定。
于是,我想到一句话:在这个变动不居的世界里,接受生活的多样性。
1
某日,我在楼下的椅子上坐着等孩子。
旁边一家家政公司正在招人,面试者众多。我的身边坐了两位应聘者。
其中一位说:“我以前以为北京人都是黄头发的,来了这里才知道,原来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黑头发呢!”。
这句话令我印象深刻。我不是觉得这个人无知,而是想到,每个人的观念,都不可避免地受制于她的世界。
曾经,老家的一个村民,跟随打工大潮南下深圳当保姆。做了一段时间之后,回家探亲,脸上洋溢出那种见过大世面的骄傲。
她告诉我,“你知道城里人的衣服为什么那么经穿吗?他们只有上班的时候穿,下班一回来就脱下挂起来,怪不得总是那么新。”
这两个人给我的共同感受是,走出去,见过外面的世界之后,你才会知道原来别人的生活是这样的,生活还有其他的可能性。
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也是如此。
当一个人看过的世界越多,他就越能接受和理解别人的生活,不会轻易对别人说三道四,也不会把自己的观点和标准强加在别人身上。
2
前些日子,和一新认识的朋友聊天。谈话间,才知道她还没有孩子。
据她说,当初也是想要孩子的,但身体方面有点毛病,治疗了好几年,没有效果,后来就放弃了。
我安慰她说其实没有孩子也挺好的,可以少操好多心,有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她说现在这样的二人世界也还可以,就是春节回到婆家时,婆婆他们会说起这个问题,略有尴尬,毕竟老人还是很看重这些的。
我说,最主要的是,自己想通了就好。
生活中有那么多夫妻选择丁克。他们主动自愿不生孩子,就是为了使自己一生过得自由而高质量,孩子不是婚姻的必需品,也不是维系婚姻的手段。
除了孩子,很多人干脆连婚姻都不要了。
有一个媒体人,和男朋友分手后才发现已经怀孕。但她没有告诉男友,而是选择了自己独自生养抚育孩子。因为没有结婚证,她为孩子上户口付出了十几万的经济代价,但她愿意。
谁说孩子必须在婚姻之内出生呢?她勇敢地做了一名未婚妈妈,挑战着世俗和法律的神经。
自小以来,我一直以为只有男女才能相爱和结婚,直到自己了解和接触同性恋。
在王府井街头,我看到两个男性亲密拥吻。
2015年6月,7对中国同性恋者在美国举行婚礼。
前几天美国的枪击案中,一位34岁的男性为保护他的男朋友,背部中枪,不幸去世。世间有多少真爱愿意用生命为另一半挡子弹的,真爱不分性别。
所以,无论异性恋还是同性恋,都应该受到尊重。
如果世界变化到所有人及整个社会都足够宽容,从心底里接受他人对生活的选择。
那么,生活中就不会有关于剩男剩女的贬义称呼,不会有父母亲朋的逼婚大战,也不会有同性恋者的遮遮掩掩和抗争,世间将没有形婚和痛苦的同妻。
和而不同的世界,该有多好!
3
曾经,人们认为,人长大后总是要追求一份稳定的工作,最好是体制内的。但如今,仅从公务员热的降温就可以看出,人们的观念已悄然变化。
工作,并不一定要稳定,并不一定朝九晚五。个人过硬的能力才是最稳定的工作,自由职业者从不需要打卡。
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把工作和个人兴趣及生活目标紧密结合。
一友人写得一手好书法、画得一手好画。于是,辞了老家体制内的工作,来到北京闯荡。先是租了一座农家院,自己制陶、画画、卖陶器。
后又办了一个书院,教孩子学国学、学画画和写字。由于他功力雄厚、善于经营,书院办得风生水起、欣欣向荣。
小区里一男家长,喜欢给孩子讲故事。于是把家里客厅改装成一个图书室,买了投影仪,专门给招收的孩子们讲故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夫妻俩都把工作辞了,一心打造儿童故事馆。
听从自己的内心,满足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成了很多人工作的第一选择。
曾经的一个导师。从斯坦福大学人类学博士毕业,回国后在某研究所工作。当她自己的孩子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时,她四处考察、寻找幼儿园。但无论是公立的还是私立的,她都不满意。
为了让孩子上一个符合自己意愿的幼儿园,她干脆自己办起了幼儿园。她召集几个志同道合的家长,创办了家庭式幼儿园,经过多年的摸索,现在这个幼儿园成长为非常有名气的高端幼儿园。她自己也因此成为幼儿教育专家。
如今,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各种新兴行业大行其道。工作的定义和方式大为改观。
当年,我们信奉干一行爱一行,如今,斜杠青年遍地开花。
这让我看到一种变化:工作越来越多元化,顺趋势者得天下。
4
教育和学习亦是如此。
在我们的观念里,孩子从小就应该沿着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的道路前进,特别优秀者,中间可以跳级。比如,9岁就参加高考,但这毕竟是少数。
其实,不参加体制内的系统学习,也是可以的。
我住的楼里,有一个女孩,在一所公立小学上到五年级之后就不上了。每天,我看着她跟着妈妈去菜场买菜,回到家里学习,下午去外面学琴。
刚知道这个女孩处于“失学”状态时,每次在楼道见到她,我都在心里为她感到可怜。我想,当她的同龄人都还在校园学习时,她却独自在家,没有同学会很孤独吧。
要知道,同学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同辈群体,那是一种特殊的情谊,对人的社会化有着重大影响,也是个人将来的一笔宝贵的社会资源。
后来得知,她并不是没有学习,只不过是没有跟大多数人一样在校园学习。她家是基督徒,据说他们群体中有较多的孩子在家上学,名为“家庭学校”,他们有定期交流和聚会,有自己的朋友,而不是像我想象的那样。
自此,我明白,学校教育,不是个人成长的标配模式。
还有,如今的上课,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那样:学生坐在教室里,老师讲,学生听。因为各种网络课程,已经颠覆了以往既定的上课模式。不出家门,我们就能在网上学习到世界上最顶尖的课程。
而这,极大地挑战了教师这个职业。教师不再凭着一本教学参考书就可以传道授业解惑了,因为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可能更多,吸收可能更快。部分优秀的学生,甚至超越老师。想要走在学生前面,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由于知识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快,学习也成为一件终身的事情。
各种专业知识越来越细化,即便是同行,也可能如隔山。各种专家系统引领着我们的生活。
这个时代的好处是,只要有心想学一门东西,任何时候都可以开始,网络上各种教程不计其数。免费的、收费的,都能让人达到自己的目标。
当然,当今信息太泛滥,学习也不再是被动地不加分辨地接收各种信息和知识的过程。筛选和辨别,已成为一项重要技能,思考和创新,方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5
在这个变动不居的世界里,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更新也改变着太多人的生活。
例如,我们都熟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句话。
但如今这个观念也被一些人更正。正是为了要“扫天下”,才需要“一屋不扫”。因为扫屋子是一个低技术含量的活儿,这完全可以雇请他人来完成,由此节省出来的时间和精力,则用于从事扫天下这种具有更高价值的工作。
观念的更新也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前些日子,和一个年长的朋友见面。问及她女儿的情况,她很自然地又有点儿忧虑地说起,她在外面和她男朋友同居呢,哎,也不结婚,不知道他们怎么想的。
若干年前,婚前同居还属于偷偷摸摸遭人指指点点的行为,如今,婚前不同居反而容易让人视为奇怪。
成都的一个外企白领,放弃外企工作做起了木匠,只是因为无法忘怀心中的“木头理想”,想要传承榫卯工艺。
近年来,各种背包客的流行,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由的向往和对人生意义的重新审视。
其实,各种生活方式,无所谓对错,无所谓高低,每个人的选择都有自己的理由。世界的美好就在于其为人们提供了无限可能性。
这个世界,变化是恒常的,没有什么是永远。
每个人都可以用热情的心,拥抱这个变动不居的世界,让自己的生活,开出灿烂的花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