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三重境界
追寻德鲁克的研究步伐,不难发现他自始至终对人、对组织、对社会的抱有使命般的兴趣,再加上伴随他终生的强烈的责任感、深邃的洞察力、不竭的创造性,使他特立独行地游走于现代社会各类组织之间,观察、研究、思考,以等身著作最后终铸成一代管理宗师而超然屹立于一众学者、师者之间。虽然世人皆以“现代管理学之父”相誉,但他更愿意以一个社会生态学家而自居。
粗线条地来捋一下德鲁克的研究生涯,可以大致发现他的研究脉络:
——因对政治的思虑而进入对社会的研究(《经济人的末日》)
——因对工业社会的兴趣而关注人的境遇(《工业人的未来》)
——因对人的关怀而解剖组织《公司的概念》
——因深入组织而发现了管理(《管理实践》《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
——因管理而发现了知识社会(《明天的里程碑》《21世纪的管理挑战》《非营利性组织的管理》)
——因对知识社会的关注和研究而追寻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路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断层时代》《后资本主义社会》)。
德鲁克社会生态学的三个视角:对人的境况关切,对组织的研究,追踪社会的发展变迁。德鲁克一生研究的基调是不懈地寻找如何平衡社会与文明的连贯性和创新变革之间的张力的途径;而自由、尊严、现代社会中人的地位、组织角色和功能、人类发展和自我实现、个人对社会和社区的需要等主题一直贯穿在他所有著作中。
虽然德鲁克似心有不甘,但他最为世人所知的成就依然是管理。他发现了管理的意义,管理的价值,创造了管理这门学科,他最先认识到管理是新型组织社会中的社会机构,在“人—组织—社会”这一价值链条中,管理发挥了极其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因为德鲁克切入组织管理的开端是因为对社会和人的关注,所以他的管理而有别于其他特别是一直致力于将管理“科学化”的其他学者,德鲁克的管理是具有鲜明的人文特点的博雅技艺。
归纳起来,我理解的博雅管理具有以下三个“有”:
第一,肩上有“责”。意指管理者必须有使命感和责任心。其一,对社会发展之责,管理的目标不只是简单让组织得以有效运作,而是要确保一个由有效运转的各类组织构成的社会也能有效运转。其二,对组织绩效之“责”,这也是管理者存在的合法性的依据,是其工作的价值所在。管理涉及的是行动和应用,检验标准是成果。其三,对被管理者之“责”,对于德鲁克来说,管理的根本性目标是对个人自由和机会保护。这也是德鲁克关于有效运转的社会以有是学作为人文学科的这一愿景的关键部分。
第二,目中有“人”。现代社会,组织与人互为表里。每个人都要受雇于某一组织,组织机构是由人组成的社区,因为工作的纽带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种纽带是家庭之外最强大的纽带。因此管理总避免不了处理人性的问题。概而言之,其一,组织是人除家庭之外的主要活动场所,它的健康与否对人的状况影响巨大;其二,组织是人的价值实现载体,涉及人及人的成长和开发;其三,组织是人情感、心灵有所凭依之处,深深地关系到精神方面的问题。所以“人”是管理的永恒的主题。
第三,心中有“善”。管理者必须有价值观,不可能价值中立。一方面德鲁克认为,所有组织都需要体现出被美国社会接受的同样的价值观。尤其是对于平等机会、个人地位和价值现实的承诺,否则,该组织是无法生存下去的。另一方面,管理实践也必须致力于创造和维系健康的组织,使人能够在其中找到存在的意义。管理者不仅能够解决有关效率和利润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解决道德、精神文明、情感健康和尊严之类更宏大、更具哲学意义的问题。
纵观管理学科发展的历程,我认为管理有三重境界:
一是科学管理,见物见事不见人,是管理的初级阶段,有鲜明的工程与机械特点;
二是博雅管理,有人有责有社会,是管理的成熟阶段,体现的是人性修为和实践;
三是仆人式管理,无私无我求奉献,是管理的理想阶段,可能是圣人的追求和感召。
第一重境界短时期内有效,但终会走到尽头;
第三重境界相对飘渺,可遇不可求。
第二重境界既有高远追求,又通过管理者的努力能现实落地,因此,是管理者的现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