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东汉时班超在西域多年,上疏希望能在有生之年活着进入玉门关。于是皇帝诏令班超回国,而以戊己校尉任尚代替他的职务。任尚对班超说:“您在西域已经三十多年了,如今我将接任您的职务,责任重大,而我的智虑有限,请您多加教诲。”班超说:“塞外的官吏士卒,本来就不是守法的子民,都因为犯罪而被流放边境戊守;而蛮人心如禽兽,难养易变。你个性比较严厉急切,要知道水太清便养不了鱼,过于明察,事事计较便得不到属下的心,我建议你稍微放松一些,力求简易,有些小过失、小问题闭闭眼也就不必去追究,凡事只要把大原则掌握好就可以了。”班超离开后,任尚私下对亲近的人说:“我以为班超会有什么奇谋,其实他所说都是平常的话。”任尚留守数年后,西域就反叛,原因果然如班超所诫勉的
点评:
班超确实睿智,野蛮缺少文化熏陶的人往往不太爱受约束,自由散漫些,如果事事计较,眼里揉不得沙子,往往就不容易得人心。治理他们的策略就不能与管理汉人驯服汉人的策略相提并论!明白了这一点,才谈得上克制自己的性格,才谈得上谋略
严厉急切的人往往也有浮躁的毛病,容易想快速出成绩,看问题比较高傲,喜欢追求高大上的套路,不爱听取他人意见。太猛了,太严厉了就容易把人太束缚了,和平时期经济发达时候的汉人其实还好控制,但是在蛮化之地,经济不太发达,文化程度也不高,容易斗殴打架、喝酒闹事,班超时期自由惯了,现在你这么严厉,士卒也不够清明,还远在兵力控制范围以内,很难不反叛。如果稍有不满,就会想武力镇压!结果事情就容易闹大
任尚在班超身边呆了三十多年居然没有看透这一点,叛乱也是难免的
这是谈官场,你像现在工厂流水线作业,管理者管理的都比较严格,本来成本就很高啊,就必须对手下人狠一点!心善的人就做不好这个差事!严厉急切的人往往比较适合!慢慢吞吞的人也不适合
还有军队的管理对吧,讲究效率和速度,严厉急切一点其实挺合适,但是急切的人用流程化管理来管理现在的知识分子产出创意,就行不通
还有,你跟粗鲁或者文化水平不高的人平日里相处,一些无谓的事情上面也没必要争输赢比高低!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大致原则控制好了就好了,也没必要跟他们在细节上较真!他们搞不定的事情,你能搞定就可以了,其他的话也不用多说,自然而然威信就来了
②宁戚是卫国人,每当他给拴在车下的牛喂食时,总是一边敲打牛角一边唱歌。有一天,齐桓公正巧从他身边经过,觉得他不同于别人,想要任用他,但大臣们却劝阻说:“卫国离齐国并不远,不如先派人打听他的为人,如果确实贤能,再任用也不迟。”可是齐桓公说:“何必多此一举呢?调查的结果可能会发现他有某些小缺点。人做事常会因小弃大,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天下智士常不得君王重用的原因。”于是,齐桓公当夜就拜宁戚为上卿
点评:
我还想起来王登出任中牟令时曾向赵襄子推荐一个人,并说这个人叫瞻胥已,赵襄子便任命这人为中大夫。相国劝阻说:“大王只是听别人说这人有才干,自己却没有亲眼见识过,怎能轻易相信而随便任用呢。”赵襄子说:“我任用王登,是既耳闻又目见了,如果对王登推荐的人又要耳闻又要目见,这样的耳闻和目见真是没个完了。”
赵襄子和齐桓公可说是具有同样的智慧。有时候比如向别人借东西,别人总是叮嘱这个不碰那个要小心,总之总是不停的唠叨,有时候你就不想跟别人借了!因为你感觉到自尊受到了伤害!
我觉得齐桓公用人确实很深刻,看重大节而不太注重小节,而且比较大气果断,不会像借别人东西那样的人那样小气吧啦的!也许齐桓公认为有才能的人多少都有点小毛病小缺陷,比如恃才傲物什么的也都很正常,只要你真心使用,问题也不大!
重点是齐桓公认为这个人有才能,而且感觉这个人能驾驭得了,如果去调查以后发现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人呐,心里就有点疙瘩,任命为官员就不好说了,而且那时候可能其他官员可能觉得不妥!就像你买东西,货比三家,挑挑捡捡,到头来可能都不满意,可能什么都不买了!个人的话其实无所谓,但是对于国君来说就不一样了,可能就生生错过了很多智谋的人士
可能那时候受过教育或者有智谋的人本身就比较少,作为国君,再挑挑捡捡人品好、有才能,还没有太多缺点的人,那就更少被你任用了,要换到现在,你试试,各种组织调查,考试还要拼资历、拼关系和拼人脉,资源丰富的时候就容易挑来挑去,优中选优!
从某种角度来看,齐桓公唯才是举,就算你是小人也不怕,我能驾驭好你!反倒是怕没人干活或者庸才干活,那就麻烦了!
赵襄子、齐桓公都有大局思维,不太在意小节,太计较就容易优柔寡断!如果每天忙着见官员任命官员,那君主还能做些什么呢?什么都不要做了,就忙着任用和考察大臣吧!